李正當機立斷,放棄暗殺計劃。他可不想引火燒身,有人替天行道,他樂不得的。
李正知道,這枚炸彈絕對是大總統派人幹的。因為戴笠的不配合,大總統疑心更重,雖然軍統已經被他打散,但是,坦克不敢保證,這些今天人員會不會對戴笠一呼百應。之所以遲遲未殺戴笠,一是戴笠還有用處,而是,他想把戴笠統治軍統的絕招搞到手。戴笠的不配合,讓大總統起了殺心。他不想夜長夢多。所以才暗中派人實施暗殺。
而此時,戴笠還在為了緩和與大總統的關係而努力。卻沒想到大總統已經手持鐮刀架在了他的脖子上。
當戴笠的專機飛上藍天,行至南京郊區地界上空時,突然爆炸。
戴笠死了,死不瞑目。
大總統去了一塊心病。
八路拍手稱快。
最高首長沒想到的是事情會如此大轉折。
李正對此事報以冷笑,大總統的為人他可是知道的。
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大總統的為人注定了他身邊的人種。
大總統的為人也斷送了他的黨國。
抗日戰爭勝利後,為了爭取和平,避免內戰,在華夏政府的堅持和鬥爭下,國共兩黨於1946年1月10日正式簽訂了停戰協定。
華夏政府嚴格履行這個協定,但國軍政府對停戰毫無誠意,在停戰令下達的同時,即密令其軍隊迅速“搶占戰略要點”,不斷調動軍隊向解放區進攻。
大總統在完成了內戰的準備之後,不顧中原人民的和平願望,一手撕毀了停戰協定和政協決議。
1946年6月26日,國軍集結兵力圍攻中原解放區,向解放區發動了全麵進攻。
內戰爆發,全國解放戰爭由此正式開始。
全麵內戰爆發時,國軍政府在軍事上和經濟上都暫時占有優勢。國軍此時兵力已經達到有四百三十萬之巨,占領著三億人口以上的地區,控製著全國大部分城市和絕大部分鐵路交通線。國軍政府還接收了一百多萬的投降侵華日軍的全部裝備,並且還有不怕事大的美帝國主義的大量的軍事和經濟方麵的援助。
當時,八路已經改了番號,稱作華夏人民解放軍,兵力隻有一百多萬人,不及國民黨軍隊的1/3。而且裝備上,雖然經過熊孩子的努力,但大都還是“小米加步槍”,並且被分割在十幾塊根據地裏。
那時,解放區隻有1億多人,其中大部分地區土改剛剛開始,反動封建勢力還沒有被肅清,革命的後方還不夠鞏固。同時,解放區基本上沒有外援,一切靠自力更生。
華夏政府領導解放區軍民,以自衛戰爭粉碎大總統的進攻。
戰爭初期,因為兵力少,解放軍采取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主而不以保守地方為主的戰略方針,力求在運動中殲滅敵人。
戰爭第一年,解放軍就消滅國軍一百多萬人,粉碎了國軍的全麵進攻。
到1947年7月,解放軍的兵力大增,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接著連續進行了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基本上消滅了國軍主力。
直至1949年4月,解放軍橫渡長江,解放了南京,國民政府覆滅。
解放軍以劣勢裝備和兵力戰勝了擁有優勢裝備和兵力的國軍,取得了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的偉大勝利。
由此可見,國軍政府已經衰敗到何種程度,要是由他們掌管華夏,華夏危矣。
解放軍此戰乃明智之戰,為國為民之戰。
內戰勝利,華夏國舉國歡騰,幾乎所有城市鄉村的居民全部燃放鞭炮,舉國歡慶,可見解放軍在中原人民心目中的地位。
華夏政府為人民所擁戴的政府,解放軍乃人民認可的軍隊。
既然李正不參與內戰,內戰自不詳表。
時間荏苒,歲月如梭。
當北京天安門城樓上升起五星紅旗,新政府成立。
大總統逃至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