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以人為本——對城市品牌實踐的創新(1)(1 / 3)

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為中國城市品牌的提升揭示了一個突破口,而具體如何“突圍”,也就是以人為本的發展觀將在中國城市品牌實踐中遇到怎樣的挑戰和帶來怎樣的創新,本章將秉承上文價值論、認識論、方法論的分析思路,結合中外城市品牌案例進行詳細論述。

第一節 價值延伸:公共價值與整體滿意前提下的品牌戰略

在實現公共價值最大化和社會整體滿意的目標前提下,城市品牌戰略就不再是一個簡單的打造知名度、推銷城市的營銷方案,它將與城市發展戰略、城市規劃、城市資源配置、社會利益分配、各方麵社會力量協同等問題緊密聯係,形成一個能夠實現社會整體利益最大化和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城市經營動態係統。因此,處理好城市品牌戰略與這些關聯方麵的關係,是實現這一價值延伸的關鍵,各種目光短淺或謀取私利的品牌建設異化問題也可迎刃而解。

一、城市品牌戰略是以城市發展戰略為基礎的輔助戰略

城市發展戰略包括城市的發展方針、指導思想、發展目標、發展宗旨,等等。它通常側重於經濟、社會、生態、環境、資源等方麵,以此來確定發展目標、發展模式、發展道路、發展速度、發展水平和產業政策、增長方式轉變等問題。[16]城市品牌戰略則是以城市發展戰略為基礎的一種輔助戰略,側重於城市的無形財富的開發與利用,致力於提升城市的對外影響力,以創造無形資產,增強對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可以說,城市品牌戰略是從另一個角度對城市發展戰略、內容進行傳達和演繹,對城市發展戰略有整合、檢驗與完善的重要功能。

隨著城市經濟增長、社會發展模式的轉變以及自然生態文明的蓬勃發展,城市的發展模式和發展理論也在不斷更新。從霍華德的“田園城市”、沙裏寧的“有機疏散理論”、勒·柯布西耶的“現代城市”以及帶狀城市、工業城市等城市發展理論,到當代盛行的“新城市主義”思潮,城市發展理論已從現代主義發展到了後現代主義。

“新城市主義”產生於20世紀80年代的美國,源於對地方地理、自然生態環境、曆史文化和對“新經濟”時代的理解,以及對必要的城市規劃與設計原則的尊重。“新城市主義”汲取了人文主義、曆史主義、生態和可持續發展等思想的精華,引領人們尋找到一條實現城市持續發展的道路。

在“新城市主義”思潮的影響下,衍生出學習型城市、生態城市、數字化城市等概念,並在世界各城市的發展戰略和建設規劃中受到青睞。日本大阪在世界上首次提出學習型城市這一概念,中國的各大中城市現也已逐步接受了這一概念。學習型城市強調城市的學習創新能力,城市在製度上保證城市全員的學習發展過程,通過學習使社會全員都成為財富的創造者和社會發展的創新者,使城市永遠處於創新的過程中。生態城市旨在創造一個生態和諧的自然與社會,這個生態集中體現在生態資產、生態健康、生態服務及城市的3M上。(3M即:城市代謝、城市交通、城鄉生態關係維護。)生態城市強調森林、山水與現代生活方式的關係。數字化城市以信息化城市社會的到來為背景,倡導信息技術革新帶來的產業轉型和社會變革,如信息智力產業取代傳統工業成為主導、各類社會組織結構扁平化、生活方式與人際關係回歸、多文化的互動深化、新型遠程教育與自我教育結合、獲取信息方式與應用方式變革、信息城市國際同步、經濟活動遠程化、產業經濟家庭化、新型社區虛擬性等。[17]

不論是新城市主義的發展思潮,還是學習型城市、生態城市、數字化城市等戰略概念,它們都體現了城市發展趨勢中的人本主義和可持續發展觀。城市發展的人本目標是讓人類生活得更好。作為城市發展戰略的一種輔助戰略,城市品牌戰略尤其側重城市對外形象、無形資產、文化功能等方麵,其意義和目標當然也應該與城市發展的人本趨勢相結合,以期實現共同的價值,並使社會整體滿意。故而隨之而來的戰略製定和品牌塑造過程等都應該沿著這一主線進行。

二、城市規劃與城市品牌“軟硬互補”、相輔相成

城市的品牌戰略製定不可與城市規劃分割開來。城市規劃是根據一個城市的地理位置、交通條件、資源優勢、人文環境、文化背景和經濟實力等諸多因素而做出的關於城市在空間和時間上的定位和安排。它是緊承城市發展戰略的建設措施,著重物質形態的城市功能建設,如交通設施、公共建築、產業建設等的空間分布和時間安排。這與城市品牌側重塑造精神形態的無形財富這一特點正好互補,兩者結合,才能將人本的價值概念表現得更為徹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