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有一天,當紫陽派的開派掌門人青衣道尊走近之後,他第一眼就覺得,這堆山岩巨石雖然突兀險亂,但外形輪廓上還是有些渾圓,怎麼越瞅越象一座大陵寶頂呢?經過仔細的搜尋,在岩下深可及胸的荒草叢裏,發現了一塊赭紅色的長條巨石,被零亂的櫟石掩埋了一半。挖出來之後,但見扣在下方的板麵上,刻滿了自己不識的字跡。這應該是一塊遠古的石碑了?石碑更引起了他心中的期待,這團嶙峋的巨岩就應是一座古陵,遂命人將古碑立於岩陵前。約有一丈三尺高的古碑頓時顯得巍峨起來,上麵所刻文字如蟲爬獸走,無人能識。青衣道尊堅信,這些古老的文字、一定記載有陵主的身份,也肯定能從中窺探出一些遠古的天道地理,遂稱之為天道碑,並將這座遠古石陵命名為天道陵。
接下來的時間裏,青衣道尊用六爻八易和奇門遁隱之術反複推衍,一年之後終於找到了天道陵的石門,小心翼翼地開啟之後,發現裏麵的空間並不算大,隻有一座淡紫色的玉石棺槨,其他別無一物。棺槨裏無屍無骨,隻躺著兩尊碧透的玉石雕像,從麵部和半遮半裸的上身看來,象是一對歡愉的男女配偶,雕像看上去晶瑩剔透,雕琢細膩,人物更是栩栩如生。男子半長不長的頭發、披枕在腦後頸下,但見他闊臉突顴,高鼻巨目,短須短髭,氣派昂然,一臉的雄武之中隱含著一縷坦然的微笑;粗壯的胳膊,橫闊的胸脯,更顯得骨健筋強,形非凡夫。女子頭結飛仙髻,淡眉細目,秀鼻豐唇,處處泄露著無限的柔美,臉上綻放著歡愉之色;兩臂圓潤,酥肩半露,薄衣輕褶歡以掩抑豐隆的胸部,凹凸有致更顯得風姿綽約。奇異的是他們的下半身,自腰而下皆雕成了兩條盤龍,如麻花般地纏繞在一起,龍體滾圓,鱗紋清麗;整體看來,陵墓裏的這對主角有點兒半神半魔,半妖半仙。雕像的頭頂上陳有一個紫色的玉龕,啟開之後發現有一本薄薄的帛書字卷,完好無損,所記文字不明,仍如蟲爬獸走,與天道碑上的字跡如出一轍,迤邐滿卷。
從此以後,青衣道尊致力於天道碑和那一本天書般帛卷的破解,雖經百年而無成,但總算摸索出了、破解這些蟲爬獸走字跡的關鍵線索,在駕鶴仙遊之前,道尊將這些秘法線索傳遞給了自己的弟子們。又經過兩代弟子的群研深悟,功夫不負有心人,紫陽山上的修行者們、用了三代人近三百年的時間,總算破解了這些天書般的文字。天道碑上的文字按其大意可分為三段,文字精短;天書帛卷上的文字也赫然分成了三篇,卻是越往後篇章越長。令人驚奇的是,石碑上的三段文字與帛書中的三篇記載,內容競有著一種隱隱的對應。鑒於天書帛卷記載的是一段傳說,為了便於後人閱讀,整理者譯成了現今的文字。現將天道碑上三段碑文和天書卷中的三篇傳說對列如下,以供後世修真者細細品味:
天道碑碑文首段曰:初有太極,是生兩儀。惟初大一,道立於一;陽升陰降,造分天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天書卷首篇應曰:最初,有元神盤古孕育於混沌之間,蘇醒於太初之始,醒而煩悶,東掙西撞,動而揮掌,傳出轟然巨響,但見周圍輕者上升,若霧若氣,漸漸變成了清澈的天空,濁者下沉,若液若漿,漸漸變成堅實的大地。此之謂開天辟地,天地始生也。
天道碑碑文段二曰:天辟地闔,乾父坤母,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乾知大始,萬物資始,乃統於天,天行雲雨,品物流行。坤作成物,萬物資生,乃承於地,坤厚載物,德合無疆。辟戶謂之乾,闔戶謂之坤;乾天以易知,坤地以簡能;兩儀生四像,四像生八卦;天地山澤見,雷風水火生。此之謂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日月運行無盡,天地造化無窮,八卦變幻無常;雷以動之,風以散之,水以潤之,火以燥之,山以終之,澤以悅之,乾以君知,坤以藏之,三界漸成,大千婆娑。大千故美,惜哉精滋氣漫,神無凝而感無生,匱而無情,萬物繁而無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