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不斷開拓新的藍海(1 / 3)

在天津港的經營管理中,讓你感到壓力最大的是什麼事情?

於汝民:是企業的發展方向問題。我們不怕競爭,你有辦法開展競爭,我也有辦法應對競爭,所以競爭隻是一個外部的壓力。對於我們來講,如何給企業選擇一個正確的發展方向,是最重要的,也是最有壓力的事情。因為在企業發展方向上,一步走錯了,就會全盤皆輸。可是,未來有很多不確定性因素,很難事先預測到。

於汝民:在這個世界上,如果說有什麼事是確定的,那就是變化,變化和不確定是絕對的。正是有這些不確定性因素,選擇企業正確的發展方向才顯得困難和重要。對於我們這樣一個大企業集團來說,如果發展方向定得有問題,就會引發重大失誤甚至失敗。許多企業就是因為沒有選擇好發展方向才無法生存的。我們可以回憶一下,改革開放30年來,多少曾經盛極一時的企業退出曆史舞台,多少企業界的風雲人物變得默默無聞了。這些經驗教訓都是我們要吸取的。你說的那些淡出的企業都是在發展方向上犯了錯誤嗎?

於汝民:我們不能說這些企業的失敗都是因為在選擇發展方向上出現了失誤,但是,應當說有相當多垮掉的企業是由於這個原因。其實,很多企業都是忽略了選擇正確的發展方向。因為企業短期盈利的壓力太大,所以很多企業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眼前的產品生產、市場營銷、內部管理上,而忽視了對未來發展方向的研究。企業發展方向的選擇又不是一勞永逸的事。形勢在不斷地變化,市場在不斷地變化,新技術在不斷地湧現,企業的發展方向也要不斷地進行調整。我所說的企業發展方向也可以稱之為企業發展戰略。不斷調整企業發展方向,也可以理解為企業的戰略創新。其實,在傳統行業逐漸成熟以後,社會的財富創造和企業的進步就取決於戰略的創新,這是一個永無停止的挑戰。我們在羨慕世界級百年老店的時候,可能也需要在一個很長的時間軸上觀察,才能領會它是怎樣走過來的。你為什麼說在傳統行業逐漸成熟以後,社會的財富創造和企業的進步就取決於戰略的創新?為什麼不是技術創新?為什麼不是管理創新?

於汝民:我曾經看過別的企業走過的路,也回頭看過我們自己走過的路,最終我發現:曆史階段與企業戰略定位之間是有一些規律可遵循的。

一個農業國家在走向工業化的時候,最初得到曆史偏愛的是一些小企業。它們生產生活必需品。在農業國家剛開始走向工業化時,這些生活必需品是有很大市場需求的。20年前中國的一些鄉鎮企業就是在這個時段上受益了。

當一個國家開始開放,與世界通商,外貿行業就會發展。一百多年前的紐約,最早發財的就是貿易商。十幾、二十年前,中國一些從事外貿的企業也是這樣。隻不過隨著時間的流逝,他們中間隻有極少數能夠存活下來。

當一個國家在城市化初期,人口開始流向城市,地產業就成了寵兒。紐約曼哈頓的地產製造了美國第一批百萬富翁,有意思的是他們中間有許多是由貿易商轉為地產商。如果沒有這個順應形勢的轉變,在貿易行業賺到的第一桶金可能都會消失在貿易行業中。

基礎設施和資源型的行業在一個國家開始工業化後也成了被追逐的領域,中國現在的煤、電和運輸瓶頸問題美國也發生過,紐約當時在短時間有三百多家鐵路公司上市,由此可以看出當時對這個行業的需求。再接下來,通訊業、出版業、證券業、大型工業、零售業,科技行業等在曆史的推動下依次登場,分別成為某一個階段的寵兒。

所以說,時勢造英雄,誰在正確的時間選擇了正確的行業,誰就能成為這段時間的商業英雄。大家都知道卡內基是鋼鐵大王,可他在做鋼鐵之前做過六七種生意,最終才在正確的時間選對了正確的行業——鋼鐵,這也才有了著名的“把所有的雞蛋放入一個籃子,然後守著這個籃子”這句話。

如果一個企業選不準發展方向,隻注重產品研究是不行的。例如前些年搞BP機的,如果你隻注重研究如何改進BP機,而沒有注意到手機的功能拓展將取代BP機這樣一個發展趨勢,你的BP機設計的再好,也難免被淘汰掉。我們發現,港口業也在經曆你說的這個過程。比如說,日本神戶港非常羨慕天津港。為什麼呢?在曆史上,神戶港的吞吐量曾經達到1.68億噸,神戶港灣局的前任局長鳥居幸雄曾經是天津港的最高顧問。而2007年它的吞吐量隻有9616萬噸,與天津港超過3億噸的年吞吐量相比,已經明顯落後了。究其原因,日本最近幾年的經濟蕭條當然是重要因素,但日本經濟結構調整引起的產業轉移是關鍵,因為很多勞動密集型的製造業都在向勞動成本比較低的東南亞國家和地區轉移,這大大減少了神戶港的吞吐量。天津港未來會不會遇到神戶港這樣的情況?在天津港的戰略規劃中,有沒有設計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呢?

於汝民:現在中國的港口行業是一個快速增長的行業,未來還會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因此,我們在2003年提出了建設世界一流大港的發展戰略。世界一流大港發展戰略的內涵包括三個方麵,即:規模化、現代化、國際化。其實,規模化、現代化都是基於中國港口行業還有一個很大的發展空間的判斷之上的。但是中國將來麵臨的問題和其他工業化國家麵臨的問題一樣,這就是產業遲早要轉移。有些人認為,中國可以實現產業升級而不轉移,原因是中國幅員遼闊,既有沿海也有內陸。沿海的產業可以向內陸轉移。但是這種認識隻考慮了中國國內一個方麵,沒有考慮到目前全球競爭的格局。如果競爭局限於本國範圍之內,產業隻升級而不轉移是可以的。比如說,今天在沿海生產鋼鐵,明天沿海的資源和環境容量不夠了,我們可以把它搬到內陸去。但是當我們麵對國際市場競爭的時候,與世界上其他國家和地區相比,搬遷到我國內陸去,生產成本可能就會很高,企業就要在全球範圍內尋找生產成本更低的地方。這不是由主觀意誌決定的,而是由市場經濟規律決定的。所以,中國的產業終將要麵臨轉移。因此,中國港口企業的國際化,是一個早晚要麵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