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中心城市區域”是發達國家與地區城市化發展到高級階段時期空間演化的一般現象與普遍規律,也是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這些國家與地區的城市聯盟參與國際競爭的基本空間組織形式。受長期計劃經濟體製的影響,我國的區域與城市空間結構在30年的快速城市化發展進程中既呈現出明顯的“多中心空間結構”指向,表現出與發達國家和地區“殊途同歸”的趨勢,但同時也體現出明顯的轉軌體製痕跡,空間演化具有明顯的高交易成本特性。為此,如何以“國際經驗和一般規律”為導向,結合長三角實際,加快適合我國國情製度的空間演化理論的實證研究,優化並提出有利於我國空間協調發展的政策製度及相關的策略建議,促進我國多中心城市區域的發展,是現實所需、大勢所趨。
本研究成果源於2006-2009年我在浙江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博士後流動站期間的工作基礎。研究工作一開始就定位於空間規劃管理體製與運行機製的優化問題,在開題報告與專家審核的基礎上,研究工作最終定格於“多中心城市區域的空間協調發展研究”。這一研究工作隨後相繼得到了長三角兩省一市社科規劃辦聯合招標項目、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07HZC303Z)、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基金項目(07JA790060)及杭州市規劃局2008年度重點課題的經費資助。
回顧整個研究過程,我首先感謝我的合作教授吳次芳先生。由於我是在職研究,除了前半年能基本正常參與吳老師的課題研究外,此後的大部分時間花在了浙江工業大學建築工程學院的教學、科研和行政管理事務中。2006年6月我成為浙江工業大學城市規劃專業與學科的負責人;2007年5月我又成為浙江省“希望之光”——浙江工業大學與衢州校地合作項目(衢州市新農村規劃建設谘詢服務)的負責人;2008年10月受國家留學基金委“青年骨幹教師出國留學項目”的資助赴美國北卡大學區域與城市規劃係訪問研究;2009年6月受聘為浙江工業大學建築工程學院副院長。繁雜的事務使研究工作一直處於斷斷續續之中,研究難度一度很大。但吳老師根據我的實際情況和研究條件,一方麵支持我在浙江工業大學的工作,另一方麵為我多方麵創造條件。正是吳老師的多次鼓勵和關懷,才給了我一路走來的勇氣和信心。感謝吳老師!
與此同時,我要感謝流動站裏其他的師長、同事和學友,特別是葉豔妹教授、樸寅星教授(韓國)、嶽文澤副教授、張尉文副教授,以及程誌光、魏霞、韓昊英等同站學友;在美國北卡大學區域與城市規劃係訪學期間,宋彥教授及中國留學生張昊哲、鍾紹鵬等也給予了許多的建議與幫助。正是有了他們智慧的啟迪與無私的幫助,我的研究工作才得以延續和深入。
在課題調查及相關合作研究過程中,我得到了諸多領導、友人的熱情支持與鼎力相助,他們是:浙江省規劃設計研究院三所所長潘強教授級規劃師、副所長詹敏高級規劃師、院理論研究所常務副所長邵波教授級規劃師,溫州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楊介榜高級規劃師、副總規劃師林觀眾先生,杭州市規劃局副局長鄭心舟博士,杭州市規劃局編製中心副主任吳為先生,寧波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理論研究所所長趙國裕先生,浙江工業大學經貿學院院長、房地產研究所所長虞曉芬教授。還有許多幫助過我的人,他們的慷慨無私與熱情認真不僅使我感激不盡,而且讓我明白,應該以怎樣的態度去麵對生活中的每一個過客,應該以怎樣的精神麵貌去從事學術研究。
在我進站研究與出國訪學期間,浙江工業大學的領導與同事不僅為我分憂解難,而且給我創造了許多研究的機會與條件,並在生活上給予了悉心的關心與幫助。現在浙江大學和同濟大學攻讀博士或碩士、我曾經的學生吳一州、黃杉、湯婧婕、潘聰林、帥慧敏、林森、董翊明,以及我現在的碩士研究生林彬、曾萃林、宋珍蘭,本科生壽建偉、郭敏燕、餘滿江、俞煒、李凱克等,在我課題的調查、研究和圖表製作過程中給予了大力幫助。
還要感謝我的父母、嶽父母和家人。無論是在國內的繁忙工作中,抑或是身處國外的訪學交流中,他們一直都艱難而默默無聞地支持著我,使我得以全身心地投入。當我每次取得一點小小成就,當我每天帶著一身的疲憊與滿心的愧疚回到家裏時,等待我的卻總是滿臉的笑意和滿屋的溫馨。尤其是麵對小學三年級的女兒時,我說得最多的一句就是:對不起;而她卻總是說:沒關係。
最後,要感謝那些參考文獻的作者們(若有遺漏,深表歉意),是他們的智慧啟迪才使本書得以出版;當然,所有的錯誤與不足概由本人負責。
2010年春節於西子湖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