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13年周銷量冠軍是魏晨,一個星期隻賣了5204張唱片,就已經成為當年的周銷量冠軍....而在06年的時候,年度周銷量冠軍是蔡依林的《舞娘》,一周是82298張。
雙方的比例接近16比1。
也許有人奇怪,這中間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差距。為什麼隨著年份增長,經濟高速發展,唱片銷量反而逐漸下降?
這是什麼原理?
原因很簡單。
隨著mp3的流行,國人都在網上下載免費的音樂去了,根本不再關注實體唱片。06年以前,內地實體唱片市場迎來了最後的一抹曙光。在那之後,隨著數字音樂流行,唱片公司倒了一家又一家,比曾經猖獗的盜版光碟和磁帶,還要來得更加猛烈。
可能光憑文字,大家無法想象這是什麼光景。那舉個具體數據來說明一下當年的情況。
2005年,內地一年實體唱片總銷量為5400萬。
2006年,內地一年實體唱片總銷量為2300萬。與去年同比下降57.4%。
2007年,內地一年實體唱片總銷量為1460萬。與去年同比下降36.5%。與05年相比,下降73%。
2008年,內地一年實體唱片總銷量為980萬。與去年同比下降32.9%。與05年相比,下降82%。
2009年,內地一年實體唱片總銷量為500萬。與去年同比下降48.9%。與05年相比,下降90.7%。
2010年,內地一年實體唱片總銷量為420萬。與去年同比下降16%。與05年相比,下降92.2%。
一係列的數據告訴你,短短五年時間內,國內實體唱片銷量縮幅了接近13分之1。這樣大的下跌,即便是頂級唱片公司,都可能會被拖垮。再守著賣專輯賺錢,就得虧得褲子都當出去。
所以說賣唱片在內地其實是不景氣的。真要賣,還是得去港城或者寶島出售稍微好一點。像張子琦上一張專輯,是去年九月份打造,總銷量30多萬,可接近一年下來,國內銷量不過賣了11萬張....
其餘的銷售數據,均來自寶島和港城。
這還是因為在零二年的時候,實體唱片市場依舊存在的情況下。因為這個年代mp3市場還沒有真正到來,網絡也沒有那麼多免費音樂下載。再加上此時大多數人還是習慣用隨身聽或者碟機聽磁帶和cd,使得實體唱片市場依舊存在。
放在13年,這個數據可能要縮20倍不止。
梁曉嶽說道:“不過專輯質量也不能忽視,如果這張專輯五首歌(起風了也放了進去)都能入圍今年內地流行音樂十大金曲,那麼明年五月份,將很有可能有去華語金曲獎的機會。”
華語金曲獎是華語樂壇規模最大、最具影響力的音樂獎項,每年5.6月份在寶島舉行。截止到2002年,內地得過此獎項的隻有兩位,菲姐和辣英,這兩位可都是天王巨星級的頂級天後,能夠拿到此獎項的難度,就可以知道有多大了。
林明道:“還是繼續加大廣告投入,在全國進行全方麵包裝運營。對了,我忽然想起一件事情來,從明年開始,公司要轉換一下運營思路,因為唱片市場再過幾年,很快將進入低迷階段,死守著賣專輯,公司要血虧的。”
這也是林明才想起來的事情,不過桃木能從05年到15年中間這殘酷的10年生存下來,主要還是靠著公司運營方式思路轉變得較快,可能三位股東都是70末的年輕人,跟得上時代步伐。在mp3大力衝擊唱片市場後,轉而專門運營維護公司的音樂節品牌,將桃木音樂節的名氣在國內打了出去,營造了未來三天狂潮十多萬觀看人數的巔峰記錄。雖然光靠著音樂節肯定沒辦法養活一家大公司,但利用這個招牌,其實能做很多事情。具體內容,就不再詳細贅言。
林明隻知道,未來桃木成為了南方音樂公司巨頭,手上擁有的這個華語最盛大音樂節的名頭,功不可沒。
“哦?”
梁曉嶽奇道:“為什麼唱片會進入低迷階段?”
林明解釋道:“mp3你知道吧。比隨身聽還要小巧的播放器,它能在網上下載mp3格式的播放文件,我感覺以後,這種東西將徹底摧垮唱片市場。因為隻要買個mp3,就能無限聽取任何免費歌曲,誰還會再花錢去無休止地買唱片呢?”
“不會吧。”梁曉嶽皺著眉頭道:“這個東西我知道,不過市麵上最便宜的mp3,也要一千多元一個,這麼貴的東西,普通工薪家庭根本消費不起,現在還沒流行開來,怎麼會衝擊唱片市場?”
一千多元,相當於一般工薪階層兩個月工資了。打個對比的話,相當於後世5000元左右。花5000元買一個隻能聽歌的mp3,誰都不會這麼做。
除非錢多的沒地方燒,因此現在的mp3,還屬於富人階級的奢侈品。普通家庭都用著錄音機和隨身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