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人生啟航 第三十九章 未來規劃(2 / 2)

也許有人會問。

林明路子鋪得這麼開,又是做音樂網站,又是做視頻門戶網站。哪來的那麼多錢投入進去?借了趙斌100萬,年底還500萬,這麼大的一筆壓力壓在身上,難道一點都不急?

林明當然急。

但不要忘了他的老本行。

當年編導不是白學的,音樂、電影,是兩個快速積累資金的東西,林明不打算將它們放棄,7月份5張專輯上市,收獲了大量資金,光給他的個人分紅,侯文輝就預計有50萬以上。

他的版權分紅大概是5%,也就是說,7月份5張專輯,他至少為桃木賺了1000萬,而根據他的股份,他能最少分到120萬。

這隻是7月。

還有8月,9月,10月,11月,12月呢?

更何況,老專輯的發售熱潮雖然過去,但跟電影上了不到一個月就得下架不同,音樂專輯隻要有人買,音像店就一定會有人賣,不論時間多久。周董的專輯即便是過了十多年,不照樣有人在網上發售?

到時候也許到了下個月,加上6月份《我的天空》以及7月份發售累積的專輯,8月份他光分紅可能就要得80萬,9月份150萬,10月份300萬,成倍地往上跳。

當然。

如此高的回報,也得取決於他的音樂次次都像7月份發售的專輯那樣高質量。但是曲庫的歌一是不會這麼快頻率給旗下藝人發專輯,二是歌曲有限,專輯發完就沒得發了,所以像上述那種成倍往上跳的情況,顯然是不可能的。

因為每一張專輯發售出去,都有一個發酵期。為什麼很多明星一年甚至好幾年才發一張專輯?一是好歌很難寫出來,二是需要以前發售的歌曲為他/她帶來名氣和沉澱。

所以就算林明想早點多做點專輯出去,在這次7月大動作後,桃木公司的決策也不會再繼續像7月份這麼瘋狂。

頂多就是一個月到兩個月發一張高質量唱片出去。

因此最多到12月,林明每個月分成收入40.50萬,就是頂天的,這還得算上6.7.8.9.10.11這幾個月發售的一些老唱片後續市場給他帶來的持續性分紅加在一起的收入,也就是說,7月份的瘋狂,隻能屬於曇花一現,而不能每個月都這麼搞。但這也已經很了不得,這說明到了那個時候,他光今年下半年半年時間,就為桃木帶來了近三千萬的利潤。也就是說,他幾乎以一人之力,將原本桃木的市值,翻了一倍,林明個人的總資產,也會因為公司的增值,而接近千萬。

可能會有人奇怪,這一千萬是怎麼來的?

算一筆賬。

桃木6000萬的市值,林明12%的股份,就是720萬。3000萬的利潤,分5%分成給他,就是150萬。也就是說,到了那個時候,他算上明然科技的100萬,他的總資產就是970萬。

哪怕僅僅隻靠這970萬,他也能還清找趙斌借的款。

不過這裏麵很大部分都是不動產,能夠不動用就不動用。畢竟隻是預算一下,下半年的具體收益,也不能百分百就定得太死。

除此以外。

電影,也會成為林明積累資金的一塊敲門磚。比如《瘋狂的石頭》,《人在囧途》等低成本電影拍攝時間不長,上映快,一兩個月不到就能拍完,寧浩當初拍攝《瘋狂的石頭》的時候,隻用了40多天就結束了拍攝,拍完後上映不到一個月,摟了2350萬回來。總共三個月不到的時間,成本300萬,換了8倍。也就是說,靠音樂,林明需要半年的世界,才能成為千萬富翁。而靠他的老本行做電影,隻需要3個月,他就能弄回兩千萬,這筆買賣,怎麼算怎麼劃算。

最關鍵的是,他將趙斌、侯文輝、梁曉嶽再次拉上了他的戰車。除了考慮這三個富二代都是有錢人家的孩子,方便以後再從他們手裏套取資金以外,也是希望把他們和自己捆綁在一起,將來對桃木音樂的入手,就少了很多阻礙。

在他的計劃中,桃木音樂是要和天籟音樂捆綁在一起的。一個做音樂,一個做網站,雙方互相幫助,相得益彰。未來趙斌他們跟自己的明然科技綁在了一起,有了共同利益,桃木和天籟的結合,也就順理成章。

通過音樂奠基音樂網站的基礎,通過電影來快速積累原始資金。有了這些做底子,那麼林明現在鋪在明然科技上的路子,也就完完全全不成問題。

這是在打造一家企業的底蘊。

就如同雛鷹在翱翔天際之前,需要一次一次的折斷翅膀,來為自己未來展翅高飛,打下結實的基礎。等到時機成熟,明然科技,甚至將如一輛鋼鐵戰車,突然闖進這互聯網的黃金時代,橫衝直撞,轟隆隆地碾過這曆史的洪流。

在未來,創造一個輝煌的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