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運氣還是差了一些,在統計局這種衙門,你又不送禮不跑官,不經常在上麵領導麵前出現,領導怎麼知道你這個人有能力,怎麼知道你這個人心裏怎麼想的?領導們需要良將和心腹,心腹是用來提拔的,而良將是需要你的時候,才會用到的。即便你很有能力,但官場上就是這樣,領導對你不知根知底,哪裏敢放心用你?到時候把你提拔上來,反咬領導一口怎麼辦?所以這些年哪怕林常青在統計局幹出了一些成績,要論到升遷,還是要講究一點機遇。
正處到正廳是一個很大的坎,林常青37歲到正處,這得益於他雄厚的學曆資本。但到45歲前沒升到正廳,那基本仕途無望,還有可能受到打壓,慢慢被排擠出權力中心,等到50-60歲,混到副廳待遇退休養老,已經是最好的結局。
也許有人說,既然林家是住在中高級官員紮堆的家屬院裏,為什麼不就地想辦法巴結一些高官,經常東家裏短地逛逛,在他們麵前溜達溜達,露露臉,為自己的升遷添加磚瓦?
其實問這個問題的人,得知道一件事情。這種家屬院是特殊時代的產物,早在80-90年代,各個部門自己就已經開始修家屬院,住在這裏的,都是在部門家屬院沒有分到房子的。還有像周運凱這種,家屬院正在翻新,沒辦法入住的家庭。像省公安廳,早些年的家屬院破破爛爛的,現在不僅要將整個公安廳全部拆掉重建,家屬院也得重新建設。而那段時候周父還沒當上廳長,被下放到基層鍍金鍛煉,因為這套房子分配得早,而省廳家屬樓正在翻新,就一直住這裏。
所以住在這裏的高官,其實非常少。都是有特殊情況的,這些人基本不會和院子裏的中低級官員打交道,等到部門的家屬院翻新,很快就會搬出去。硬要說的話,甚至林常青,已經算是這個院子裏層次比較高的官員。
別人不找他活動,就已經很不錯了。更別說林常青還找別人去活動關係,像黃安文的老爸,教育廳副廳幹部,早些年在這裏同樣分配了房子,但現在本人卻不住在這裏,而是在河西教育廳幹部樓。
隻是黃安文在一中讀書,這裏離一中近,黃安文的老媽就住在這裏,方便孩子上學。如黃家這樣的情況,在這個院子不是少數,因此如果想在這裏找關係,其實是想多了一點。
想到老爸今年年底就要被排出權力中心,給一位省廳領導的秘書讓位,林明心裏還是感歎了一下。老爸的性格在官場上混,其實是可以混得開的。但時運就是差了一點,遇不到貴人相助,靠自己的能力爬到正處的位置,已經是祖宗積德,要想更進一步,顯然是難度太大。在他看來,還不如早一點退下來,趕一趕這兩年官員下海的熱潮,辭職經商。說不定靠著以前的人脈,加上今年明年建材市場的好時候,比上一世還混得好一點,讓家裏早點富裕起來。
不過上一世哪怕今年年底,老局長退位後,上頭直接空降下來一位新局長,老爸還是想不開要繼續在官場裏麵和他鬥一鬥法。苦苦撐了兩年,壓力越來越大,才在老媽的拍板下決定正式辭職,就可想而知老爸有多不甘心離開。
但老爸再怎麼不甘心,再怎麼不聽勸。林明依舊想在這個時候勸勸他,斟酌再三,林明說道:“老爸,要不你辭職下海經商算了。現在正是經濟發展的時期,做什麼生意都是賺。死抱著公務員這個鐵飯碗,能有多大前途。而且你一不跑官,二不送禮,80年代的一本大學畢業,混到現在當個正處已經是個頭,很難更進一步。畢竟咱家也沒什麼政治背景,關係網絡。想在官場裏繼續往上爬,估計會很困難。現在下海就不一樣,至少趕上好時候,還能用你的人脈發展。”
這是說話實說,但林常青卻瞪了他一眼,說道:“官場上的事兒你懂什麼,老爸到今天這個位置,什麼風浪沒見過,上麵的一點風向變動而已。不是什麼大不了的問題,用得著你操什麼心?去寫你的作業,我的事你少摻和。”
林明有些無奈,這就是我們國家封建家長的根性。總覺得自己的孩子,終究隻是個孩子。什麼事情都不懂,不允許他們插手。其實有的時候,從孩子的角度來看待問題,反而更加清澈一點。
正所謂下棋者迷,旁觀者清,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從林明的角度來說,林常青想和上麵角力,和新局長扳扳手腕,無異於拿胳膊去扭大腿,螳臂當車。
何必浪費著兩年時間,呆在這官場上等著權力慢慢被架空?辭職對於林常青來說,反而是種解脫,讓他在商場大展身手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