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潛規則七:巧施“心計”,“貪”機遇成大事(2)(2 / 3)

1844年5月24日,在華盛頓舉行了一次偉大的電報傳遞試驗,並獲得了完全的成功。

這是震驚世界的巨大成就,正像傑克遜在“薩麗”號船上所說“人們的生活將為之大大地改觀!”

毫無疑問,在莫爾斯發明電報中,傑克遜起到了啟蒙老師的作用。

原因就在於:莫爾斯是科學發明的有心人,他從傑克遜的講話中激發了發明電報的靈感,捕捉到了發明的機會,並堅定不移地走到底,功夫不負有心人,激動人心的時刻終於到來了,至今冠有莫爾斯名字的電報仍傳遍世界各地。

但是,滑稽的是講解電磁新器件的傑克遜,還有眾多的從事此項研究的人,都未能發明電報,而讓一個美術家摘取了桂冠。

縱觀因捕獲機會而走上金領之路的人,無不要受到機會的“審查”,“她”每接待一個來訪者,總是要先看“介紹信”,然後才確定是否保持“關係”。

也就是說,要想碰上好運氣,無後門可走,首先得寫好自己的“介紹信”。

很多有誠意的人都十分重視並願意做到這一點。

拿出自己的“介紹信”,創造機會,成就大事業。

德國青年費希特想拜當時著名哲學家康德為師,以求得他的指導。並打算深入地鑽研康德哲學。

哪知道,當費希特滿懷希望去拜見康德時,康德卻異常冷漠,拒絕了他。

費希特失去了一次機會,但他並不灰心,也不怨天尤人,而是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心想,我沒有成果,兩手空空,人家當然怕打攪羅!

我為什麼不拿出成果來呢?

於是他埋頭苦學,完成了一篇《天啟的批判》的論文,呈獻給康德,並附上一封信。

信中說:

“我是為了拜見自己最崇拜的大哲學家而來的,但仔細一想,對本身是否有這種資格都未審慎考慮,感到萬分抱歉。雖然我也可以索求其他名人函介,但我決心毛遂自薦,這篇論文就是我自己的介紹信。”

康德細讀了費希特的論文,不禁拍案叫絕。他為其才華和獨特的求學方式所震動,便決定“錄取”,親筆寫一封熱情洋溢的回信,邀請費希特來一起探討哲理。

由此,費希特獲得了成功的機會,後來成為德國著名的教育家和哲學家。

當年法拉第在書店當裝訂工時,也不是坐等機會光臨的。

當時,英國皇家學會每個星期都要舉辦科學講演——戴維的講演,法拉第從來未放過一次,對他講的都能聽懂,並把所講的內容全部記錄下來,回到家後又進行認真的研究,隨後再將戴維的演講整理成冊。

1813年,法拉第給戴維寫了一封請求收留自己當他的助手的信,並將整理的筆記一同寄給了戴維。

戴維從筆記中發現了這個22歲青年的非凡才能,才決定推薦他到皇家科學院當實驗助理員的。

費希特得以成為康德的學生,法拉第得以成為戴維的助手,這難得的機會是哪裏來的呢?

一言以蔽之,是自己填寫的“介紹信”爭取來的。

拿出自己的“介紹信”,總會有機會光臨,總會有伯樂賞識,隻不過在時間上有早晚,形式上不同罷了。

例如,瑞典科學家阿列紐斯於1882年在瑞典科學院物理學家愛德龍德的指導下進行了測定電解質導電率的研究工作。

他把測定結果寫成一篇博士論文寄給母校烏普沙拉大學,由於該校學位評議委員會的成員們還不理解論文的深刻意義,因而錯誤地評為四等。

“四等”就意味著參加博士考試的失敗,但是,阿列紐斯在挫折麵前沒有退卻,沒有消沉,他將這篇落選的博士論文和一封附信一起寄給德國加裏工學院物理化學家奧斯特瓦爾德。

奧斯特瓦爾德仔細地閱讀了論文和來信後,被深深地打動了,連呼“真了不起”。

1844年8月,他親自去瑞典訪問了阿列紐斯,對那篇落選的論文給予高度的評價,並代表加裏工學院授予他博士學位。

阿列紐斯在此基礎上繼續努力,1903年因這一成就獲得了諾貝爾獎。

我們要想獲得成大事的機會,就應具有真才實學,認真填好自己的“介紹信”,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創造機會,一旦有了機會,便可以駕長風而破萬裏浪。

因此,不要把自己無所作為歸咎於沒有機會,也不要自以為才華蓋世而埋怨不遇良機。

點評:

機會是人人有份的,但她並不是無私地給予每一個人,機會偏愛那些有準備的頭腦,機會隻垂青那些懂得怎樣追求她的人。

6.不放棄萬分之一可能的機會

欲成大事者應該重視那萬分之一的機會,因為它將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成功。有人說,這種做法是傻子行徑,比買獎券的希望還渺茫。這種觀點是有失偏見的,因為開獎券是由別人主持,絲毫不由你主觀努力;但這種萬分之一的機會,卻完全靠你自己的努力去完成。

機會是一個美麗而性情古怪的天使,她倏爾降臨在你身邊,如果你稍有不慎,她又將翩然而去。

不管你怎樣扼腕歎息,她卻從此杳無音訊,不再複返了。

機會的把握甚至完全可以決定你是否有所建樹,抓住每一個成大事的機會,哪怕那種機會隻有萬分之一。

美國但維爾地方的百貨業巨子約翰·甘布土的經驗之談極其簡單:

“不放棄任何一個哪怕隻有萬分之一可能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