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世大智慧
麵對壓力,曾國藩一貫奉行息事寧人、委曲求全的處世之道,他曾托言:“做臣子的,不能為國家平亂,反以瑣屑小事,使君父煩心,實在慚愧得很。”一忍再忍,不讓事態擴大。
警言立世、察人至明
造成今天整個社會的動亂,隻因為人們混淆是非,萬事漠不關心,才使得誌士賢人灰心喪氣,偷奸耍滑之徒得意洋洋。
——曾國藩
居官為宦的人,許多人走向失敗,有的原因很清楚,也有不清不白稀裏糊塗被免職罷官的。居官而敗的“軟原因”不外乎與上司、同僚關係處理得是否好、是否與時代合拍等,但“硬原因”卻有驚人的相似。曾國藩總結古代高官失位的原因時,歸結為主要的四個方麵。即昏、傲、貪、詐。
他在給家人的信中說:過去曾把居官四敗、居家四敗寫在日記中來自警。現在怕時間久而遺忘,再次寫在這裏。與前次稍有不同。居官四敗是:昏、傲、貪、詐:“昏惰任下的人敗,傲狠妄為的人敗,貪鄙無忌的人敗,反複多詐的人敗。”居家四敗是:“婦女奢淫之家敗,子弟驕怠之家敗,兄弟不和之家敗,侮師慢客之家敗。”認為走向“仕途的人家不違犯這八敗,就會長久。”
曾國藩認為要居官有成,必須力戒此四敗。欲不昏惰任下,必須做到“明”,尤其是知人之明。他在1853年給吳文鎔的信中說:您說的“選擇賢人委以重任,聽其言而察其理”這兩句話,因我閱曆尚淺,實行起來難免把握不準,而失去良才。不過,今年我在省裏,在下轄的武職官員中特別賞識塔齊布這個人,實在是因為目前軍營風氣不好,官兵們遇事退縮,行為虛浮,漫不經心,無所作為,驕縱渙散,如同撮合起來的泥沙不能當飯吃,令人又是歎氣,又是痛恨,求得一個象塔齊布這樣熱血澎湃、立誌殺敵的人,實在很難,因此,我才倍加器重,屢加讚許。除他之外,我也缺乏可以信賴的心腹。至於那些不受我肯定的人,則是人人對之斥罵唾棄。有些人想要混淆黑白,顛倒善惡,將大才、小才各種人才混為一談,那麼,依著我這不夠寬大的胸懷,對此實在不能容忍。
知人之明,才能做到人盡其才,人盡其才,才能事業興旺。因此,曾國藩在軍命將,說某可為營官;某人可為大帥,某人福薄,當以死難著名;某人福壽,當以功久終。皆一一驗證。如他保舉塔齊布說“將來如打仗不力,臣甘同罪”。後來,塔齊布果然屢立功勳,戰死沙場。還如說左宗棠“才可獨當一麵”,李鴻章“才大心細勁氣內斂”,沈葆楨“器識才略,應堪大用”皆無不有所應驗。知人之明,部下就不敢胡作非為,一意孤行。曾國藩對陳國瑞問題的處理,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在曾國藩剿撚之初,認為陳國瑞率僧軍殘部駐紮濟寧,力量過於薄弱,遂把劉銘傳也派到濟寧,駐守濟寧城北的長溝集。陳國瑞向來暴虐,向不把湘、淮兩軍放在眼裏,此次見劉銘傳駐紮長溝,十分憎惡,又見劉銘傳軍配備著先進的洋槍,早已羨慕倍至,遂產生了搶奪的念頭。於是,陳國瑞率兵突過長溝,見人就殺,見槍就奪,連殺數十人。劉銘傳聞訊後十分惱怒,發兵將陳國瑞團團圍住,將陳國瑞的親兵全部打死,將陳國瑞囚禁起來,連餓三天,直到陳國瑞告饒為止。回去以後,陳國瑞惡人先告狀,向曾國藩控告劉銘傳,劉銘傳亦不甘示弱。於是,兩個人便在曾國藩麵前打起官司。曾國藩對於陳國瑞的蠻橫、驕縱早有耳聞,今目睹所發生的火拚事件,也深怨陳國瑞。於是,曾國藩便在陳國瑞稟帖上,曆數其半生的功與過,並勸其誨過自新,最後與之約法三章,“第一條,八千勇數,必須大為裁減,極多不許過三千人,免致雜收遊勇,饑潰生變。第二條,該軍與淮勇及英、康等軍,一年之內不準同紮一處。第三條,該鎮官銜,宜去‘欽差’字樣,各省協餉,均歸河南糧台轉發,不準別立門戶,獨樹一幟。”無奈,陳國瑞卻矢口抵賴。曾國藩便對其進行了三次參奏,終使陳國瑞受到了被撤去幫辦軍務,褫去黃馬褂,責令其戴罪立功的處罰。這樣,陳國瑞不得不向曾國藩認錯,並立即服從曾國藩的調遣,由濟寧移駐江浦,再也不敢一意孤行了。
至於那些傲狠妄為如安祿山、貪鄙無忌如何和砷、反複多詐如李林甫等都是注定要失敗的。因此,曾國藩的為官不敗,可以說和他的用人之明、謙謹清廉、坦蕩至誠等準則是密不可分的。
立世大智慧
居官四敗是:昏、傲、貪、詐:“昏惰任下的人敗,傲狠妄為的人敗,貪鄙無忌的人敗,反複多詐的人敗。”居家四敗是:“婦女奢淫之家敗,子弟驕怠之家敗,兄弟不和之家敗,侮師慢客之家敗。”
借他人智慧為己用
大廈非一木所能支撐,大業憑眾人的智慧而完成。如果能使眾多的賢士都彙集而來,肝膽相照,那麼,即使是堅固的金石也能穿透,又有什麼艱難不能克服呢?
——曾國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