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革命爆發以後,其勢如暴風驟雨,摧枯拉朽,席卷東南。對此,曾國藩無比感慨地說:“無兵不足深慮,無餉不足痛哭,獨舉目今世,求一攘利不先、赴義恐後、忠憤耿耿者,不可立得;有時即使得到,又屈居卑下,往往抑鬱不伸。或遭遇挫折、或離職而去、或抑鬱而死。而貪婪庸劣的人,位高而權重,而富貴、而名譽、而老健小此,此具可為浩歎者也。”麵對嚴重的社會危機,曾國藩呼籲當政者重視人才問題。他一再對胡林翼說:“求人自輔,時時不可忘此意。人才至難。”在晚清,人才似乎奇缺,龔自珍曾仰天長歎:“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曾國藩也曾感慨,國中無人,他認為中國若想不與外國列強講和,就得有四五個得力的大將軍,招之能戰,戰之能勝,但他數來數去怎麼也數不出來。
正因為如此,曾國藩十分注重舉薦人才,他對人才傾注了那麼多的心血,他物色和栽培人才,選拔和推薦人才,隻要這個人確有所長,哪怕他給曾國藩的印象並不好,甚至與他心存隔閡,他都是不憚任用和舉薦的。曾國藩具有世間所罕見的發現人才的特殊價值的本領,大至總督,小至營哨,他舉薦和扶植的人才不可計數。
其次,曾國藩並把舉薦英才作為合格的政治家必備的兩個條件之一來看待。他三番五次說道:“居高位者,以知人曉事二者為職”,並渭“今日能知人能曉事,則為君子;明日不知人曉事即為小人。”言可適用於負政治上的最高責任者;亦可適用於負軍事上的最高責任者。
知人之外,對於居高位者而言,曉事也十分重要。曾國藩對曉事講了幾層意思。一是洞悉自己所處的時代,是亂世、是興世、是盛世、是衰世、是轉世,時代不同,人不能用一種處世哲學去應對,曾國藩稱為“境遇之事”,用今天的話就是把握時代脈膊。二是洞悉自己應處之事。在此,他提出不欺弊的觀點,認為別人見低,你要見高,別人見近,你能見遠。再者,不能上下阻隔,他說那樣自己會蒙在鼓裏,一旦事情出現就難以挽回。他在《複龍翰臣書》中指出了居高官的壞習氣足以敗壞國家,敗壞自己,他說:
二、三十年來,士大夫習於優容苟安,揄修袂而養姁步,倡為一種不白不黑、不痛不癢之風。見有慷慨以鳴不平者則相與議其後。目擊此等風俗,蓋已痛恨次骨;京官辦事通病有二,曰退縮,曰瑣屑。外官辦事通病有二,曰敷衍,曰顢頇。退縮者,同官互推,不行怨,動輒請旨,不肯任咎是也。瑣屑者,利析錙銖,不顧大體,察及秋毫,不見輿薪是也。敷衍者,裝頭蓋麵,但計目前,剜肉補瘡,不問明日是也。顢頇者、外麵完全,中已潰爛,奏章粉飾,而語無歸宿是也。有此四者,習俗相沿,但求苟安無過,不振作有為,將來一遇艱巨,國家必有乏才之患。
曾國藩將治政、治軍、治餉等等全係於用人。關於治政,他說:“人存而後政舉。方今綱紀紊亂,將欲維持成法,所須引用正人”。關於治軍,他指出:“選將之道,誠為至要”“法待人而舉。苟非其人,雖則前賢良法或易啟弊端”。在辦厘金問題上,曾國藩指示部下:“廣求人才,參錯布置,庶期改觀”。總之,在各方麵,曾國藩都把人才問題擺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視為維護封建統治成敗的關鍵。
立世大智慧
發現人才的本領,是一個成功的領導者的首要本領,其價值往往超過了所發現的人才的價值。《韓詩外傳》說:“薦賢賢於賢。”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嚴格選將製度
帶勇之人,第一要才堪治民,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不急名利,第四要耐受辛苦。
——曾國藩
交人要交那些心地坦誠、肝膽相照的人,選將選兵自然也要選那些“忠義血性”之輩,至於樸實耐勞、智略才識當然亦是斷不可少。
從曾國藩所規定的選將標準來看,湘軍的,大致可以概括為五個方麵:一是忠義血性;二是廉明為用;三是簡默樸實;四是智略才識;五是堅忍耐勞。
曾國藩在選將中,將“忠義血性”放在第一位。所謂“忠義血性”,就是要求湘軍將領誓死效忠清王朝,自覺維護以三綱五常為根本的封建統治秩序,具有誓死與起義農民頑抗到底的意誌。他說:“帶勇之人,第一要才堪治民,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不急名利,第四要耐受辛苦。治民之才,不外公明勤三字。不公不明,則諸勇必不悅服;不勤則營務巨細,皆廢弛不治。故第一要務在此。不怕死則臨陣當先,士卒仍可效命,故次之。身體羸弱者,過勞則疾;精神乏短者,久用則散,故又次之。四者似過於求備,而苟闕其一,萬不可帶勇,大抵有忠義血性,則四者相從以俱至,無忠義血性,則貌似四者,終不可恃。”選用具有“忠義血性”者為將領,可以為整個軍隊起到表率作用,“以類相求,以氣相引,庶幾得一而可及其餘”,這樣便可以帶動全軍效忠封建的統治,從而能夠使這支新興的軍隊——湘軍,不但具有鎮壓農民起義的能力,同時,還具有“轉移世風”的政治功能。
曾國藩強調“廉明為用”。對於“廉”、“明”二字,他解釋說:“弁勇之於本營將領,他事尚不深求,惟銀錢之潔否,保舉之當否,則眾目眈眈,以此相伺,眾口嘖噴,以此相譏。惟自處於廉,公私出入款項,使闔營共見共聞,清潔之行,已早有以服弁勇之心,而小款小賞,又常常從寬,使在下者恒得沾潤膏澤,則惠足使人矣。明之一字,第一在臨陣之際,看明某弁係衝鋒陷陣,某弁係隨後助勢,某弁回力合堵,某弁見危先避,一一看明,而又證之以平日辦事之勤惰虛實,逐細考核,久之,雖一勇一夫之長短賢否,皆有以識其大略,則漸幾於明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