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者無罪,聞者足戒。

——《詩經·周南》

春秋戰國時期,齊國的國君齊威王是一個非常賢明的君主。他在國內進行了一係列的整頓和改革,使齊國國富兵強,逐漸壯大起來,成為戰國七雄之一。楚、魏、韓、趙、燕等國都先後派使者來祝賀,尊稱齊威王為霸主。

齊威王剛剛做上國君的時候,隻知道整天喝酒、聽音樂,變著法子玩耍,朝廷中的大事一概不聞不問。雖然韓、趙、魏等國都來攻打過齊國,可齊威王照樣吃喝玩樂,不把國事放在心上。朝中大臣都很著急,紛紛前去勸說他,但勸得輕了,他隻當沒聽見;勸得重了,他就發脾氣。這樣一來,慢慢也就沒有多少人敢勸他,齊國也一天天衰落下去。

直到有一天,來了一個叫鄒忌的琴師,他聽說威王愛聽音樂,特趕來助興。齊威王一聽非常高興,馬上叫他進來。鄒忌拜見了齊威王以後,把琴放好,調好弦,把手放在琴弦上,就一動也不動了。齊威王著急了,就催促他快彈琴。鄒忌說:“光會彈琴,算不得什麼本領,還須精通琴理。”齊威王說:“我一向隻聽人們彈琴,還沒聽過琴理,你既然精通,就說給我聽聽吧。”鄒忌說:“琴是高雅的樂器,琴聲不隻是悅耳,還能陶冶人的情操。琴弦的粗細,聲音的高低,手指的配合,彈撥的緩急,都很重要。如果配合得適當,音調悅耳;如果配合的不好,就是噪音。這和治理國家一樣,上要積極引導,下要積極配合。上下一致,國家才會昌盛。”

齊威王聽他說得頭頭是道,更想聽他彈一首曲子。鄒忌慢吞吞地說:“我是琴師,彈琴是我的本行,一時沒彈,你就急成這個樣子。大王您是治理國家的,國家在您手中就好像琴在我手中一樣。您撫著齊國這張大琴,九年來沒有彈奏一曲,難道人們就不著急嗎?”齊威王從鄒忌的一番話中悟出了道理,於是向他求教如何治理國家。

鄒忌勸齊威王不要再沉溺於酒色歌舞,要廣招人才,發展生產,操練兵馬,才能使國家強盛起來。後來,齊威王請鄒忌做相國,並采取了一係列治國安邦的措施。於是,齊國重新國富民強,兵強馬壯起來。

從故事裏可以看出,齊威王是一位知錯即改、雷厲風行、很有實幹精神的領導者。古今相通,道理一樣,大到國家,小到個人,隻有知錯就改,有錯必糾,才能永遠立於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