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孟子·告子下》

東漢建立之初,潁陽地區有一個名叫祭遵的人。他自幼好學上進、知書達理,雖然出身名門富豪,卻始終自覺地過著儉樸的生活。

公元24年,劉秀率軍攻打潁陽一帶,祭遵投奔劉秀,被劉秀收為門下吏,長期追隨劉秀征戰各地。劉秀進攻河北時,委任祭遵擔任軍中的執法官。祭遵做人做官都堂堂正正,執法時公正、嚴明,從不徇私情,為人們所稱道。

有一次,劉秀身邊的一個侍衛在外麵犯了法,祭遵查明實情後,依法將他處以死刑。劉秀知道後非常憤慨,想不到祭遵膽敢處置他的親信,便下令把祭遵逮捕了起來,欲降罪於他。

幸好有人為祭遵求情說:“嚴明軍令,本來就是大王的要求。如今祭遵堅守法令,於公於私都沒有做錯,這不正是您所希望的嗎?也隻有這樣做,軍隊的領袖才會有威望啊!”劉秀聽了,覺得言之有理,非但沒有治罪於祭遵,還拜他為征虜將軍。後來祭遵多次建立功勳,職位逐步晉升,直到被封為潁陽侯。為了維持軍隊紀律,劉秀經常嚇唬各級的將領,說:“你們都給我老實一點,免得祭遵來收拾你們。他連我的侍衛都敢殺,對普通人就更加不會講私情了。”

祭遵一生克己奉公,在東漢初年對朝廷的文武百官產生過很大的影響。祭遵崇尚儉樸的生活,即使得到了劉秀的賞賜,他也不會將這些賞賜放進自己的腰包,而是全部貢獻出來,分給屬下的人。

祭遵死後沒有留下任何有價值的私人財產,根據他臨終前的囑咐,喪事舉辦得非常簡陋。他的遺骸用廉價的棺木盛放,被一輛牛車拉到洛陽城外草率地埋葬了。

自律的最佳定義就是:“在應該行動的時候促使自己采取行動的能力,不論你是否樂意。”隻有嚴於律己,能夠自我約束的人,才會受到成功的青睞,你的人生和事業才能進入高速發展的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