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論語·學而》

王拱辰是宋朝人,他自幼家境貧寒,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留下無依無靠的母親和四個孩子。王拱辰是長子,於是他就和母親一起挑起了家庭的重擔。王拱辰孝順母親,生活儉樸,誠實守信,常受鄉裏人誇獎。他還喜歡讀書,而且非常刻苦,經常是天不亮就起床,甚至是半夜醒來也要翻一翻書。

王拱辰通過多年的努力,到二十歲的時候,已經能寫一手的好文章,於是他就參加了鄉試和會試,成績都很優秀。後來,他到京城參加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皇上認真審閱了每一個考生的考卷,發現王拱辰的文章立論新穎,見解獨到,文筆流暢,沒有人比得上他,於是就把王拱辰定為狀元。

第三天,皇上把考中前三名的書生都召集到王宮的大殿上,在早朝上當著文武百官的麵宣布了他們的名單。其他兩個書生都趕緊跪下磕頭謝恩,王拱辰不但沒有謝恩,反而說:“陛下,小生不配當狀元,請您把狀元判給別人。”

金殿上的人都議論紛紛,科舉考試已有四五百年的曆史了,從沒聽說哪個人把到手的狀元往外推,這真是天下奇聞。皇上聽了也很納悶,就詢問原因。王拱辰說:“陛下,我也是十年寒窗苦讀,做夢都想中狀元。可是這次考試的題目不久前我剛好做過,所以被選上狀元是僥幸。如果我默不做聲當上了狀元,我就是個不誠實的人。從小到大我都沒有說過謊話。我不想為了當狀元,就敗壞自己的節操。”

皇上聽了,非常感動,特別賞識王拱辰的誠實,認定他將來一定會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材。於是皇上就說:“此前做過考題,是因為你勤奮,況且從你的文章裏可以看出,你表達的是自己的真實想法,理應選為狀元。再說,你敢於說真話,能夠誠信做人,這才是一個堂堂狀元應該具有的品質,你的誠實比你的才華更可貴。因此,朕一定要選你做狀元,你就不要推辭了。”

就這樣,王拱辰成為曆史上有名的誠信狀元。他在朝中做官五十五年,以自己誠信正直的品格和驚人才華得到了百姓和官員們的尊敬。

自律是生命品質的保證,是個人素質和涵養的體現,它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實現的。在生活中我們應該常常的提醒自己去行動,讓自律成為一種習慣,讓美德之花開滿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