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生說:“我想,我剩下的時間不多了,這可能是回光返照,臨終前兄弟還有一事相求。”

李勉連忙安慰道:“哥哥別胡思亂想,今天你的氣色不是好多了麼?隻要靜心休養,不久就會好的。哥哥不必客氣,有事請講。”

書生說:“把我床下的小木箱拿出來,幫我打開。”

李勉按照吩咐做了。

書生指著裏麵一個包袱說:“這些日子,多虧你無微不至的照顧。這是一百兩銀子,本是趕考用的盤纏,現在用不著了。我死後,麻煩你用部分銀子替我籌辦棺木,將我安葬,其餘的都奉送給你,算我的一點心意,請千萬要收下,不然的話兄弟我到九泉之下也不會安寧的。”

李勉為了使書生安心,隻好答應收下銀子。

第二天清晨,書生真的去世了。李勉遵照他的遺願,買來棺木,精心為他料理後事。剩下了許多銀子,李勉一點也沒有動用,而是仔細包好,悄悄地埋在棺木下麵。

不久,書生的家屬接下李勉報喪的書信後趕到客棧。他們移出棺木後,發現了陪葬的銀子。都很吃驚。了解到銀子的來曆後,大家都被李勉的誠實守信不貪財的高尚品行所感動。

後來李勉在朝廷做了大官,他仍然廉潔自律,誠信自守,深受百姓的愛戴,在文武百官中也是德高望重。

當誠信受到金錢的考驗時,堅持不為所動,是為真誠信也。

馬先馴而後求良,人先信而後求能。

——淮南子

張良納履

漢代人張良從小就誠實守信。

有一天,張良正悠閑地在橋上散步,忽然有位穿著粗布短衣的老人走到他跟前,當著他的麵故意把腳上的草鞋丟到了橋下。隨後老人看著張良說:“小子,去把鞋給我撿回來!”

張良愣了一下,十分不解,但是看他年老衣破,頓生憐憫,就真的走到橋下取回了鞋子。

上來之後,老人坐在橋頭,眼皮也不抬一下就說:“給我穿上。”

張良雖然覺得奇怪,但還是跪在地上,幫老人穿上了草鞋。穿好之後,老人笑了笑,也不道謝,抬腳就走。張良念他是個老人家,也不放在心上。誰知剛走幾步,老人又轉過身來,對著張良招了招手,示意他到跟前兒來。

張良便乖乖地走上前去,老頭和藹地對他說:“我看你這娃不錯,值得教導。五天後天一亮,你在這裏等我。”

張良恭敬地行了個禮,答應了老人。

五天後,天剛剛亮,張良一來到橋上,就看見那個老人已經坐在橋頭等他了。老人見到張良來了,很生氣地說:“現在天已經亮了,年輕人這麼不守信用,和長輩約會還遲到,長大後還能有什麼作為?再過五天吧,雞叫的時候來見我。”說完,老人徑自走了。

又過了五天,雞剛叫,張良就來到了橋上,可是老人又已經先到那裏了。老人十分生氣地說:“我已經聽見三聲雞叫了,你怎麼才來?看來你還得等五天。”兩次都落在老人後麵,張良自己也感到很慚愧,便暗下決心,下回一定不能再遲到了。

五天的時間很快到了,這次,張良半夜就到橋上去等著那個老人。一會兒,老人也來了,他高興地說:“年輕人要成大事,就要遵守諾言,說什麼時候到就什麼時候到。”

接著老人從懷裏掏出一本又薄又破的書,對張良說:“讀了這本書,你就可以成為皇帝的老師。你看著,我的話會在十年後應驗的。”說完,老人就離開了,從此以後再也沒有出現過。

好容易天亮了,張良趕緊打開老人送的那本書,原來是《太公兵法》。張良非常高興,開始認真學習。同時,他還記住了老者的教誨,嚴格要求自己,立誌做一個信守諾言的人。

後來,老人的話果真應驗了,張良幫助劉邦完成了統一大業,成為了曆史上赫赫有名的將領。

信守諾言的人必然會得到他應得的回報,張良的故事能被長久傳誦,可見人們對誠信是多麼重視和推崇。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

祖籍哪裏

劉若宰是明朝人,他學問高,在讀書人中很有威望,可是因為祖籍在農民起義頻繁的山東梁山,一連幾次科舉考試他都榜上無名。有人勸他下次考試的時候隱瞞一下祖籍,劉若宰卻說:“如果一個人連自己的祖籍都要隱瞞,那他在世上還有什麼立足之本呢?”

明朝天啟五年,劉若宰又去參加科舉考試。在筆試中,他發揮得很好,主考官推選他去參加皇上親自主持的麵試。由於劉若宰以前經常和一些很有聲望的文化名人交流,見過很多大世麵,所以在皇上麵前一點兒都不害怕。皇上問了幾個問題,他都對答如流,而且聲音渾厚清晰。皇上聽了非常高興,就隨口問了一句:“祖籍哪裏?”

劉若宰知道皇上最忌諱起義軍,梁山又是眾所周知的起義軍的老家,要是對皇上說了實話,很可能會使得龍顏不悅。這次考試,到現在已經是最後一關了,隻要稍作隱瞞便可大功告成,否則幾年的辛勞,很可能瞬間成為白費的工夫。可是劉若宰轉念一想:“我怎麼能不承認自己的祖籍呢?這不但欺君,而且不孝。我決不能說這個謊。”

於是,劉若宰挺起胸膛,朗聲答道:“回陛下,小民祖籍山東梁山。”

皇上一聽,臉上的笑容立刻就消失了。他嚴肅地問:“你從小就住在梁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