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誠信的智慧(1)(3 / 3)

藺相如一口答應:“不完成使命我就不回來見大王。”

藺相如到了鹹陽,秦王特意召開了宴會歡迎。會上,秦王拿著和氏璧看了又看,大加讚賞,之後又遞給文武百官大臣們,讓大家傳著看,可就是不提換城池的事。

藺相如確信秦王不是真心要換和氏璧,於是就上前對秦王說:“和氏壁有點兒小毛病,隻是不容易看出來,讓我來指給大王看。”

秦王信以為真,就吩咐侍從把和氏璧遞給藺相如。

藺相如一拿到和氏璧,就假裝憤怒地說:“趙王誠心誠意派我把和氏璧送來,可是我看大王並沒有換城的意思。如今和氏璧在我手裏,大王要是逼我的話,我寧可把我的腦袋和這塊和氏璧在這柱子上一同撞碎!”

說著,他真的拿著和氏璧,對著柱子做出要砸碎的樣子。

秦王怕他真的砸壞了和氏璧,連忙阻止,並命令大臣拿來地圖,把準備換給趙國的十五座城池指給藺相如看。

藺相如怕再上當,就說:“大王如果誠心換和氏璧,應當齋戒五天,再舉行一個隆重的儀式,我才敢把和氏璧奉上。”

秦王隻得答應。

藺相如回到住處,立刻叫一個隨從打扮成買賣人的模樣,把和氏璧貼身藏著,偷偷從小道跑回趙國去了。

五天之後,秦王召集大臣和別國的使臣在大殿上舉行隆重的儀式。藺相如不慌不忙地走上殿去,向秦王行了個禮,說:“秦國自穆公以來,前後二十幾位君主,沒有一個講信義的。我怕受騙,丟了和氏璧,對不起趙王,所以已經把和氏璧送回趙國去了。”

秦王大怒,說:“這次明明是你欺騙了我,居然還說我不講信義!是何道理!”

藺相如鎮靜地說:“請大王先別發怒,讓我把話說完。天下諸侯都知道秦是強國,趙是弱國。天下隻有強國欺負弱國,決沒有弱國欺壓強國的道理。大王要是真有誠意的話,請先把那十五座城池割讓給趙國,然後再叫使者跟我一起到趙國去取璧。趙國得到城池以後,決不敢不把和氏璧交出來。”

秦王雖然無奈,也覺得他的話有道理,當著各國使臣不好治他的罪,隻好放他回去了。

秦國當然不願意割十五座城池,這件事就這樣不了了之。回到趙國後,趙王重重獎賞了藺相如,提拔為上大夫。藺相如用視死如歸,言出必行的精神,完璧歸趙,不辱使命。

不管什麼時候,都要信守自己的諾言。但是,對待那些狡猾的敵人,就要有自己的策略。因為對敵人的手段,就是對國家的忠誠。

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孔子

唐太宗的誠信之道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國曆史上一位傑出的帝王,他將封建社會推向鼎盛時期。

李世民在任時,對臣僚敞開胸懷,不行欺詐之術,臣僚也盡忠職守,不搞欺瞞哄騙的傳統官場伎倆。

在即位之初,李世民曾花大力氣整頓吏治,下決心要在官場根治貪汙受賄的不治之症。為了偵查那些暗中受賄和將來有可能受賄的貪官汙吏,李世民令親信暗中向各部官員行賄,結果還真查處了幾個貪官。李世民在得意之餘把他的謀略告訴一位隋朝遺臣,沒想到這位大臣當場潑了他一瓢冷水。他說陛下平時總告戒臣民要誠信待人,可陛下自己卻先行欺詐之術,上梁不正下梁歪,臣民會一樣用欺詐的手段報答你。李世民不但沒發怒,反而認為大臣的話有很深的智慧,便欣然接受了這句逆耳的忠言。

還有一次,李世民下令:年齡雖不滿十八歲,但體格健壯的男子也要應征入伍,大臣魏征拒絕在詔書上簽字(注意這是李世民最為智慧的傑作,他的命令沒有分管大臣的簽字就沒有法律效力,除李世民外,沒有哪個皇帝會主動限止自己的無限權力),李世民解釋說:“這是奸民逃避兵役,故意少報年齡。”魏征回答說:“陛下常說我以誠信待天下,要人民不可詐欺;可你卻先失去誠信。陛下不以誠信待人,所以先疑心人民詐欺。”李世民深以為然,並立即收回成命。

作為一代明君,李世民曾經有無數的故事傳誦,而他的誠信則為他增添了無限光輝。誠信待民,以誠信取信於民。

不須犯一口說,不須著一意念產,隻信真真誠誠行將去,久則自有不言之信,默成之孚。

——呂坤

白居易怒打行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