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感恩之心常青(1)(1 / 3)

“感恩節”的由來

在西方,特別是在美國,有一個比聖誕節還重要的節日,那就是每年11月的最後一個星期四的感恩節。

這個節日的由來有一個故事。

很多年前,一批英國清教徒難以忍受宗教的迫害,搭乘“五月花號”木船駛往美洲。他們在疲勞、饑餓、寒冷和疾病的襲擊下,在大西洋上漂泊了65天,最後到達北美殖民地的普利茅斯。在饑寒交迫的情況下,當地印第安人慷慨地拿出貯藏越冬的玉米和土豆,送去獵獲的野鴨和火雞,讓這些人度過了災難。

春天來了,印第安人教他們種植玉米和南瓜,飼養火雞。白人移民和印第安人建立了親密的友誼。這年秋季玉米豐收,移民們舉行了豐盛的感恩會。長此以往,這種感恩就成了一種慣例。

在疲勞、饑餓、寒冷和疾病的襲擊下,我們可能需要別人的幫助,但是,當別人幫助了你的時候,你要懂得感恩別人,隻有這樣你才能處於不敗之地。凝聚感恩的心,是一輩子的財富,白人移民的感恩給他們帶來了永久的居住。

知遇之恩,永生不忘。

——諺語

一朵玫瑰花

有位紳士在花店門口停了車,他打算向花店訂一束花,請他們送去給遠在故鄉的母親。

紳士正要走進店門時,發現有個小女孩坐在路上哭,紳士走到小女孩麵前問她說:

“孩子,為什麼坐在這裏哭?”

“我想買一朵玫瑰花送給媽媽,可是我的錢不夠。”孩子說。紳士聽了感到心疼。

“這樣啊……”於是紳士牽著小女孩的手走進花店,先訂了要送給母親的花束,然後給小女孩買了一朵玫瑰花。走出花店時紳士向小女孩提議,要開車送她回家。

“真的要送我回家嗎?”

“當然啊!”

“那你送我去媽媽那裏好了。可是叔叔,我媽媽住的地方,離這裏很遠。”

“早知道就不載你了。”紳士開玩笑地說。

紳士照小女孩說的一直開了過去,沒想到走出市區大馬路之後,隨著蜿蜒山路前行,竟然來到了墓園。小女孩把花放在一座新墳旁邊,她為了給一個月前剛過世的母親獻上一朵玫瑰花,而走了一大段遠路。紳士將小女孩送回家中,然後再度折返花店。他取消了要寄給母親的花束,而改買了一大束鮮花,直奔離這裏有五小時車程的母親家中,他要親自將花獻給媽媽。

為逝者舉行盛大喪禮,不如在他在世時善盡孝心。那份深深的孝心,那份感恩的責任,牽起了多少人埋在心底的衝動。小女孩如此,你我也應如此吧!有了這樣的想法,我們的社會會更加和諧。

從小不知老娘親,育兒方知報娘恩。

——日本諺語

溫暖人心的莊稼

在以色列種莊稼的人,每當莊稼成熟的時候,靠近路邊的莊稼地四個角都要留出一部分不予收割。當地人解釋說,是上帝給了曾經多災多難的猶太民族今天幸福的生活,他們為了感恩就留出四角的莊稼,用這種方式報答今天的擁有。這樣既報答了上帝,又為那些路過此地而沒有飯吃的貧苦的路人提供方便,使他們不會因為貧窮和長途的跋涉而吃不上飯。四角的莊稼,隻要需要,任何人都可以收割後拿到家裏,沒有人會拒絕你、責問你、追究你。他們認為,生活在幸福中的人就應該留些麥子給那些處在困苦中的人,這樣的生活才是真正有質量的幸福。

在以色列即便已經舊了或者破了的衣服,如果要當作垃圾扔到垃圾箱,也要洗幹淨疊整齊恭敬地放在垃圾箱裏,為的是生活貧困的人們能夠拿去再穿。

而在中國,按照慣例,我們收割麥子,總要把地裏的莊稼收割得幹幹淨淨,還要一遍又一遍地撿拾撒落在地裏的莊稼,讓自己付出的汗水顆粒歸倉。然而以色列人的做法讓人更感動和敬佩。

不同的國度有不同的習俗,但有一種感情卻不分國度、種族、膚色,那就是愛。愛是這個世界共同的語言、共同的守望、共同的期盼、共同的血液。

試想,當一種愛的血液穿透世俗條條框框的約束和偏見,像那些留在莊稼地裏的麥子一樣,等待那些需要它的人來收割,讓他們以感恩的心態麵對這個世界,那麼世界怎能不閃耀燦爛的光芒?

如果說生命是一塊土地,那麼我們每一個人身上都應該留出那麼一些莊稼。當你自信的時候,留些自信給身邊的人;當你幸福的時候,留些幸福給曾經幫助過你的人;當你快樂的時候,分些快樂給默默關注你的人;當你成功的時候,讓些激勵給正在苦苦跋涉的人;當你得意的時候,勻些得意給人生失意的人。這些人生中積極的精神元素,並不因給予而減少,反而因為給予而增值。

即便在萬木蕭條的季節,這樣寬廣的莊稼地並不因留出的莊稼而荒蕪;即便在災害的侵襲下,曾經肥沃的土地並不因給予而貧瘠。隻要懂得留一些感恩的莊稼在心田,在每一個平淡如水的日子,我們身邊流動的總是融融春意和香醇如美酒的芬芳。

隻要我們心中有愛的種子,就能夠使這種子生根、發芽,愛就會傳播得越來越廣,我們的世界就會變得越來越溫馨、美好。

鴉有反哺之義,羊知跪乳之恩。——《增廣賢文》

便當裏的頭發

在那個貧困的年代裏,很多同學往往連帶個像樣的便當到學校上課的能力都沒有,我鄰座的同學就是如此。他的飯菜永遠是黑黑的豆豉,我的便當卻經常裝著火腿和荷包蛋,兩者有著天淵之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