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必信,行必果。
——《論語·子路》
春秋時期,王室衰微,諸侯爭霸。各諸侯國為了爭奪霸主地位,紛紛參與爭霸戰爭中來,200多年間,諸侯們打了400多場大戰。到春秋末期100多個諸侯國已銳減到20幾個了。
到了戰國初期,比較大的諸侯國隻剩下7個了,這7個國家分別是齊、楚、燕、趙、韓、魏、秦,史稱“戰國七雄”。秦國是7個諸侯國中最弱、最被別的諸侯國看不起的,年僅21歲的秦孝公即位時,麵對自己的處境和地位非常著急。
為了求得有識之士的幫助,秦孝公向天下發布了求賢令:“各個諸侯都看不起我們,這是秦國莫大的恥辱!有能出謀劃策讓秦國強大的人,我封給他高官,還賞賜給他封地。”
秦孝公的求賢令,引來了戰國時期最著名的改革家——公孫鞅,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商鞅。商鞅來到秦國,與秦孝公長談三次,最後說得秦孝公心花怒放,連連稱是,兩人大有相見恨晚之感。秦孝公很想支持商鞅在秦國的變法圖強,但這有損秦國貴族的利益。為避免貴族們的反對、幹涉,秦孝公決定先召開宮廷辯論會。在辯論會上,商鞅舌戰群雄。秦孝公看到商鞅才華出眾,當時就任命商鞅為左庶長,主持變法。
獲得了秦孝公支持的商鞅,並不急於發布新法令,而是先叫人在都城的南門豎了一根三丈高的木頭,下命令說:“誰能把這根木頭扛到北門去,就賞他10兩黃金。”
不一會兒,城門口就聚了好多人。大家都想得到金子,但沒有人相信這是真的,都怕扛了木頭又沒錢,自己挨累倒不要緊,關鍵是怕成了別人的笑柄。
商鞅知道老百姓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賞金提高到50兩。可是賞金越高,大家就覺得不合情理,仍舊沒人敢去扛木頭。
俗話說:“重賞之下必有勇夫。”過了一會兒,終於有個人從人群裏擠出來,他挽起衣袖,把木頭扛起來就走,一直扛到北門。商鞅立刻傳令賞給他50兩黃金。
這件事立即傳了開去,一下子轟動了秦國。老百姓說:“左庶長的命令不含糊。”
商鞅知道,他的命令已經起了作用,就把他起草的新法令公布了出去。新法令賞罰分明,規定官職的大小和爵位的高低以打仗立功為標準。貴族沒有軍功的就沒有爵位;多生產糧食和布帛的,免除官差;凡是為了做買賣和因為懶惰而貧窮的,連同妻子兒女都罰做官府的奴婢。
秦國自從商鞅變法以後,農業生產增加了,軍事力量也強大了。不久,秦國進攻魏國的西部,從河西打到河東,把魏國的都城安邑也打了下來。
公元前350年,商鞅又實行了第二次改革,改革的主要內容是:
一、廢井田,開阡陌(阡陌就是田間的大路)。秦國把這些寬闊的阡陌鏟平,也種上莊稼,還把以前作為劃分疆界用的土堆、荒地、樹林、溝地等,也開墾起來。誰開墾荒地,就歸誰所有。土地可以買賣。
二、建立縣的組織,把市鎮和鄉村合並起來,組織成縣,由國家派官吏直接管理。這樣,中央政權的權力更集中了。
三、遷都鹹陽。為了便於向東發展,把國都從原來的雍城(今陝西鳳翔縣)遷移到渭河北麵的鹹陽(今陝西鹹陽市東北)。
這樣大規模的改革,當然要引起激烈的鬥爭。許多貴族、大臣都反對新法。有一次,秦國的太子犯了法。商鞅對秦孝公說:“國家的法令必須上下一律遵守。要是上頭的人不能遵守,下麵的人就不信任朝廷了。太子犯法,他的師傅應當受罰。”
結果,商鞅把太子的兩個師傅公子虛和公孫賈都辦了罪,一個割掉了鼻子,一個在臉上刺上字。這一來,一些貴族、大臣都不敢觸犯新法了。
這樣過了10年,秦國果然越來越富強,周天子打發使者送祭肉來給秦孝公,封他為“方伯”(一方諸侯的首領),中原的諸侯國也紛紛向秦國道賀。
商鞅為了能夠順利施行他的新法令,通過在南門立木,取得了民眾的信任和支持。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如果想取得別人的信任,你就得做出一件讓人信服的事情。取信於民,是治國之道,取信於人,是做人之道。要獲得別人的信任,自己在守信的同時還要信任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