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者誠,誠者直。

——《漢書》

東漢時期,有一對好朋友,一個叫閻敞,一個叫第五常。兩人來往密切,交情深厚。特別是閻敞,人品端正,誠信無私,深得第五常的敬重。

一天,第五常來到閻敞家中,說道:“閻兄,小弟奉命調京城供職,路途遙遠,且限日到京,行程匆促,錢物攜帶很不方便,我想將130萬貫錢先寄放在兄長這裏,以後再來取。您看行不行?”

閻敞滿口答應,說道:“這有什麼不可以的,我一定代賢弟妥善保管,你什麼時候來取都行。”於是,第五常就把130萬貫錢送到了閻敞家中,閻敞當麵把錢封存好。

第五常起程赴京那天,閻敞十裏相送,送了一程又一程。第五常再三勸說留步,兩人方依依惜別。臨別時,第五常還說:“那筆錢閻兄如果需要用,您盡管用就是了。”

第五常到京後不久,京城突然爆發了一場瘟疫。第五常一家不幸染上此症,先後死去,隻留下了他的一個小孫子。第五常在臨終前抖抖索索地拉著小孫子的手,斷斷續續地說:“你如果能夠……活下來,年紀……這麼小,怎麼……生活啊?我有……30萬……貫錢,寄放在……家鄉……你……閻敞爺爺……家中,你可以……取來維持……生計……”

第五常去世了,他的孫子記住了他的話,知道他在家鄉的閻敞爺爺家中寄放了30萬貫錢,但當時年幼,路途又遠,無法去取回這筆錢,隻能靠他家在京的親戚朋友周濟度日。

十幾年過去了,第五常的小孫子長大了,這才返回故裏。為了安置家業,他想去找閻敞爺爺取回爺爺存放的錢,但心裏總覺得不踏實——這口說無憑,手中沒有任何證據,這麼多年過去了,能拿得到這筆錢嗎?

那一天,閻敞正在書房裏讀書,忽然家人進來說,有一位公子求見。閻敞來到客廳一看,覺得似曾相識,又實在想不起是在什麼地方見過,是不是真的見過?那年輕人拜見了閻敞,說起爺爺第五常,閻敞才知道他原來是常賢弟的孫子。

閻敞聞聽常賢弟一家的不幸,回想起過去兩個人的友情,百感交集,為朋友哀傷。第五常的孫子還沒有問錢的事,閻敞就說了:“你的生計暫時不用發愁,你爺爺有130萬貫錢寄放在我這裏,你現在可以拿去用。”

第五常的孫子一聽,著實吃了一驚——爺爺說的是30萬,不是130萬呀!於是,他將爺爺臨終前的話說了一遍,問閻敞爺爺說:“您老人家是不是搞錯了?沒有那麼多,隻有30萬。”

閻敞忙說:“沒有錯,沒有錯!孩子,我估摸是你爺爺在重病之際,頭腦興許不清醒,把話說錯了。”說著,忙到儲藏室將第五常當年寄放的130萬貫錢搬了出來,親手交給了第五常的孫子。

第五常的孫子接過錢來,含淚告辭。他在想:閻敞爺爺不愧是我爺爺的好朋友。這真是“錢財有數,誠信無價”啊!

俗語有雲:“人為財死,鳥為食亡。”但是這個故事駁倒了這句話,說明了“錢財有數,誠信無價”。世界上有很多東西是可以用金錢來物質化的,但誠信是一項品格,是一個人的道德修養,無法用金錢來衡量。一旦失去了信用就失去了做人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