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所許諾,纖毫必償;有所期約,時刻不易。

——袁采

司馬光是宋朝著名的政治家、曆史學家。他20歲時,就以名列前茅的成績考中進士,後來還當過國家的宰相,主持編寫過大型曆史著作《資治通鑒》。

司馬光雖然名氣很大,官位很高,但他對家人和子女的要求都十分嚴格,尤其要求孩子們要做誠實的人,永遠不要撒謊。

司馬光教育孩子常常采用這樣的方法:就是把自己曾經犯過的錯誤講給孩子們聽,讓他們從中吸取教訓。作為一個長輩,司馬光覺得這樣做並不影響自己的尊嚴;相反,他覺得這樣既能培養孩子們誠實的品格,又能經常提醒自己不犯老錯誤。

有一陣子,司馬光在政治上受到排擠,閑居在家裏養病。他便利用這段空閑時間,督促幾個孫子讀書。有一回,他想檢驗一下孫子們的學業,就出了個題目,讓孫子們各自回去作一篇文章。

幾天之後,孫子們陸續把寫好的文章交來。司馬光讀過之後,發現其中一篇寫得格外好,不僅能夠把題目的含義闡述清楚,而且還有獨特的見解,文采也很不錯。寫這篇文章的是一個叫小二的孫子。起初,司馬光挺高興,覺得孫子們的學業確實有了進步。可是,等他再仔細讀過兩遍之後,又覺得有點不對。因為小二這孩子平時就有點懶散,讀書不大專心,鬼心眼又挺多。司馬光越想越覺得這篇文章不大像小二自己寫的,就叫人暗自去查了一下。果然,小二的文章是他請別人家的孩子代寫的。

司馬光心裏有了數,可嘴上並不聲張。這天晚上,他把孫子們召集到書房裏,讓他們都坐下,然後笑著說:“今天我再給你們講個故事。”

孩子們一聽,就知道爺爺又要講自己的故事了。大家都高興地跳了起來,爭著問是什麼故事。

司馬光笑著說:“別急,別急,我先來問你們一個問題:你們說說看,做人最重要的品德是什麼呢?”

孫子們覺得這個問題太簡單了,都搶著回答,有的說是精忠報國;有的說是孝敬父老;有的說是仁愛,有的說是守信用……一個個各抒己見,爭執不休。

司馬光攔住他們說:“你們講得都對。不過,要說一個人對自己內心的要求,我看最重要的就是誠實。有了誠實,你才能真正成為一個君子;如果你連誠實都做不到,其他那些品德就更談不上了。今天,我就給你們講一個誠實的故事。”

司馬光講的是他自己小時候的一件事,大意是這樣的:司馬光剛剛六七歲的時候,就很聰明伶俐,能夠講述《左傳》中的許多曆史典故。為此,大人們常常誇他是個神童,他自己也很得意,覺得自己的確不簡單。這以後,遇到事情,司馬光總要爭強拔尖兒,非要和別的孩子分出高低才算完。

有一回,家裏要做八寶飯,這是司馬光最愛吃的東西。於是他爭著要幫忙做點什麼。仆人們纏不過他,就拿出一袋核桃仁,請他把核桃仁上麵的那層薄皮剝掉。仆人剛要告訴他剝皮的辦法,他拿起口袋就跑,邊跑邊說:“這還用你教?我一會兒就能剝好!”

沒想到,這層皮雖然很薄,要想剝下來可不那麼容易。司馬光屏住呼吸,一點一點地用手指甲摳。可是,摳了半天,也沒有剝出幾個,還把核桃仁捏碎了不少。他心裏直叫苦,後悔剛才沒聽仆人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