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誠可以絕嫌猜,徇公可以弭讒訴。
——劉禹錫
南宋末年,天下大亂。當時,宋、金、蒙古三國各占一方,混戰不休。老百姓為了逃避戰火,紛紛離開故土,扶老攜幼,四處逃難。
有一天,在金朝統治下的河陽縣(今河南孟縣)地界裏,大道上走著一位十七八歲的青年。他背著行囊,腰挎長劍,眉宇間透出一股英氣。這青年的名字叫許衡,河南沁陽縣人。他出生於農家,少年時期,就以聰明勤奮聞名。後來,元朝統一天下後,他曾當過元世祖忽必烈的大學士,是元朝有名的開國大臣之一。現在,許衡還隻是個正在求學的青年書生,正要到河陽縣來向一位老學者請教學問。
許衡一邊走,一邊望著路邊荒蕪的田野、破敗無人的村莊,胸中湧出無限感慨,他想:
如果戰爭再不停息,天下的百姓真是活不下去了。但願我能輔佐一位英明的君主,統一天下,讓老百姓重新安居樂業。這樣想著,他更加快了腳步,恨不能一步趕到那位老學者家中,把治國平天下的本領學到手。
這時正是三伏天,炎炎烈日炙烤著大地,空中一絲風也沒有。許衡走得汗流浹背、口幹舌燥,真想找個地方乘乘涼,喝上一肚子甘甜的泉水。可這裏剛剛經過戰火,四周的人家跑得一幹二淨,哪裏去找水喝呢?走著走著,他看到前麵路邊的大樹下,有幾個人正在那裏乘涼。他急忙趕過去,希望能討口水喝。走到近前,發現這幾位是趕路的小商販。一問,才知道他們身邊帶的水也喝光了,因為無處找水喝,正在那裏唉聲歎氣。
許衡隻好在他們身邊坐下,準備歇口氣再走。
商販們問許衡是做什麼的,許衡告訴他們自己是個求學的書生。一個商販歎口氣說:“嗨,這兵荒馬亂的年頭,讀書有什麼用?要是習武,倒可能出人頭地。”
許衡說:“仗不會老這樣打下去的,等戰爭停了,國家總是要有人來管理的。”
商販們一齊笑著說:“看不出這小夥子倒挺有誌氣!”
這時,遠處跑來一個人,懷裏捧著什麼東西,邊跑邊大聲喊著。商販們都站起身來張望,原來那人是一起趕路的商販,剛才獨自出去找水。等他跑近,大家才發現他懷裏捧著的,竟然是幾個黃燦燦、水靈靈的大梨!
商販們都歡呼起來,一起跑過去搶梨吃。許衡也走上去問道:“這梨是從哪裏買到的?
”
“買?”那個商販哈哈大笑起來,“這地方的人家都跑到山上避兵災去了,連個人影都沒有,哪裏去買?”
“是呀,那你是從哪兒弄來這好東西的?”商販們邊吃邊好奇地問。
“我到那邊村子裏轉了轉,想找個人家,把水葫蘆灌滿。好家夥,別說是人,連個老鼠都找不著!水井也都被當兵的用土給填上了。我正在喪氣,忽然看見一家院子的牆頭上露出一枝梨樹枝,上麵結著幾顆饞人的大梨。這下子,我樂得差點暈過去。可是跑過去一看,這家的院門都用石塊給堵上了,牆頭也挺高。我顧不上這許多,費了好大勁,才翻進院子裏,摘了這些梨。那樹上的梨還多得很,我們一起去多摘些,帶著路上吃好不好?”
商販們齊聲說好,各自收拾東西,準備去摘梨。許衡插嘴問道:“你說村裏的井都被填上了嗎?”
“可不,當兵的看老百姓都跑光了,一氣之下,走的時候,就把井都填了,你甭想找到水喝。”
許衡歎了口氣,默默地轉身走開了。商販們奇怪地問道:“小夥子,你不和我們一起去摘梨嗎?”
許衡說:“梨樹的主人不在,怎麼能隨便去摘呢?”
商販們又笑起來,說:“你真是個書呆子!這兵荒馬亂的日子,哪裏還有什麼主人呢,再說,那樹的主人沒準已經被打死了呢?”
許衡認真地答道:“梨樹雖然無主,難道我們自己的心裏也無主嗎?不是自己的東西,我是決不會去拿的。”
說完,許衡背起行囊,挎上劍。向商販們拱手道了聲別,就轉身上了大路。背後又傳來商販們的笑聲,許衡似乎根本沒聽見,他的腳步邁得很踏實。
“梨樹雖然無主,難道我們自己的心裏也無主嗎?”這句話可以說是所有誠實者內心的寫照。他們之所以能做到誠實無欺,並不是有什麼人強迫他們這樣去做,而是他們把誠實作為自己內心的主人,自覺地按照誠實的準則來約束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