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猶五行之土,無定位,無成名,而水金木無不待是以生者。——朱熹畢沅是清朝乾隆年間人,字秋帆,自號“靈岩山人”。

他的父親畢升,進士出身,曾任工部主事,為人坦蕩,誠實正直,人們叫他“畢直腸”。由於他過於直率,得罪了皇帝,後來被降職到四川內江縣當縣令。畢升在任期間,愛民如子,經常降低賦稅,受到老百姓的一致好評。

誰料畢升因為過度勞累,竟然病故身亡,臨死的時候,他囑咐家人說:“我雖然沒有經你們留下萬貫家財,但是家裏還有幾畝田地,節儉些過日子,還是可以養活家裏這幾口人的。所以,我死後,不要收百姓、鄉紳、衙役送的錢財。畢沅還小,人還比較聰明,應該讓他好好讀書,為國家出力,教育他做一個忠厚誠實的人。”

畢沅從小就受家風熏陶,父親的行為他看在眼裏,記在心上,他時刻記著父親的遺言,發憤讀書,誠信做人,成為當地有名的書生。

一次,父親的同窗好友高士祺來到他家,看望畢沅母子。看見雖然畢家家境貧寒,但是畢沅人品很好,學問也很高,於是就把小女兒許配給畢沅。

結婚以後,兩人的感情非常好。但是高家的另外兩個女婿都是家財萬貫,經常取笑畢沅的貧窮和老實。

畢沅麵對別人的嘲笑,對妻子說:“從今以後,我發憤讀書,一定要考個功名回來,不然我就不進這個家。”

妻子以為他在說氣話,聽了並未介意。沒想到,畢沅真的離開了家,在湖畔邊租了一個小屋,每天在那裏專心學習。有一次連降暴雨,他的小屋眼看就被水給淹了,可是他仍然坐在屋內高聲讀書,竟然不知道外麵下雨了,一個打魚的人看見了高聲呼喊,他卻沒有聽到……就這樣,畢沅遵守當初的諾言,經過兩年的刻苦學習,終於在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中了狀元,這才回到家裏。

畢沅的守信是遵守自己的諾言,勤奮讀書,發奮圖強。俗語雲:“無誌之人常立誌。”亦是說一個人不堅持自己立下的誌向,不信守對自己對家人的承諾即是沒有誌向,一生也將一事無成。一個人隻有先對自己守信才能對別人講信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