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一份課堂外的,可以鍛煉自己的事,比如打工。大多數學生視打工為充實人生,體驗社會生活。

尋找一份課堂外的,可以鍛煉自己的事,比如打工。大多數學生視打工為充實人生,體驗社會生活。在他們看來,打工與眼下時興的學駕駛、考計算機一樣,是“充電”的一部分,既可以體驗生活,又可以在將來的求職簡曆中填上閃亮的一筆。因此,他們更願意把打工稱為“實習”。對他們來說,深入接觸社會的方方麵麵,擺正自己的位置,練就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某大學物電學院的小張,父母都在石油係統工作,收入不低,姐姐已經結婚,家裏再沒有別的負擔,父母經常會給他數目不少的零用錢。但是,小張卻對打工心向往之。

大一第二學期,小張東奔西走,終於找到了第一份工作——家教,一周一次,每次2小時,25元錢。為了這份收入不是很高的工作,小張硬是逼著自己撿起了高中時的課本。機靈的小雇主經常突然拿出一些競賽題目來考他這個老師,家長對他這個大學生也不是很信任,講課時經常站在後麵監視,而且一開始就聲明要帶出成績來才可以繼續留下。後來小孩的成績確實提高了,但小張卻因為2次學習忙沒有按時去而被家長炒了魷魚。小張覺得有點受傷害,但他說:“我不後悔,畢竟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畢竟我當了一把老師。”

小張的第二份工作是利用節假日在電器行做促銷,每天能賺40元錢。工作內容是發傳單,講解電視機原理。經過一上午的短暫培訓後,小張下午就倉促上陣了。開始時,為了趕緊銷出去一台,小張隻說好聽的把產品性能說得天花亂墜,但效果並不是很好。後來,他試著站在消費者的立場,把產品優劣分析清楚,甚至勸顧客不要買某些華而不實的機型。這麼一轉位,顧客竟然信任他了,業績也上來了。打工影響了小張的世界觀,他頭一次對“誠信”的價值有了如此實際的體驗。要好的同學這樣評價小張:通過打工,小張變得比以前更加實誠了,更加勤奮了,也更加平易近人了。

掙到屬於自己的錢“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多吃點苦,父母少花點錢,何樂而不為呢?”這種觀點在一部分富裕打工族中尤其是女生中很有市場。她們的想法是,盡管衣食無憂,但總覺得錢不夠花,有想買不完的東西,趕不完的聚會,完全依賴父母總覺不踏實、不瀟灑,而自己賺錢自己花,想怎麼用就怎麼用才夠帶勁。

父母都在媒體工作的小竇,家裏經濟條件也算不錯,但她還是想體驗一下自力更生的感覺。擁有1.75米的高挑身材,加上模樣出眾,小竇經常在學校的重大活動中擔任禮儀。大一時經人介紹做了業餘模特,每走一場需要幾個小時,大概能掙到幾百元錢。這對學生來說已算是相當不錯了。但隨叫隨到,還要經常晚上出動,加上大量的形體訓練,時間久了,小竇吃不消了。於是,她忍痛放棄了這份收入頗豐的工作。

采訪中記者發現,現在大學生打工的工種主要還是做家教、搞推銷、發傳單、賣報紙、搞廣告宣傳、當業務員等等通常意義上的簡單勞動。學校對那些非貧困生打工基本上持不鼓勵也不反對的態度,而那些家庭環境比較好的家長們其實很不願意兒女打工,尤其是做服務員。家中又不缺錢花,而且專業也不對口,他們害怕打工影響了孩子的學習,但又為兒女們的選擇感到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