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有興趣想了解一下中國青年出版社的發展道路,我可以為你做一個大概輪廓的描述。形象地說,從成立至今,出版社的發展軌跡,好比是一雙打開的雁翅的形狀。第一個階段,是一個較高的起點,之後是一個穩定的發展時期,直至輝煌的頂點。按時間說,這個時期是自成立到20世紀的60年代中前期。之後,發展突然停下來,迅速跌入穀底。眾所周知的原因,“文化大革命”開始了,出版社停業了。人員下放了,都到“五七”幹校勞動改造去了。這一去就是數年。再起步和發展,時間已經到了20世紀的70年代後半程,具體說該是1976年出版社複的業。改革開放,給出版社帶來了強勁的發展的動力。從那時至現在,出版社經曆了一個迅速恢複、發展,到出現一定的繁榮,之後一直到現在,是相對的平穩經營。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輝煌,至今為人所津津樂道。出版社出版的《紅岩》《紅日》《紅旗譜》《創業史》《李自成》《烈火金鋼》《牛虻》《卓婭和舒拉的故事》……影響了共和國一代代青少年的成長。複業後的八九十年代,也有許多讓人難以忘懷的好作品、優秀出版物。比如《第二次握手》《人生》《晚霞消失的時候》《徐悲鴻一生》《凡爾納作品集》《閃光的生活道路——張海迪》《通俗哲學》……近些年,出版社也出版過一些產生過比較廣泛社會影響的作品。比如,《變局》《毛澤東傳》《大戰略之戰——整體戰》《從戰爭中走來》《錢文忠解讀〈弟子規〉》《你的形象價值百萬》《沒有任何借口》《把信送給加西亞》……這些作品涵蓋文學、修養、勵誌等方麵,體現了出版社一以貫之的出版理念和價值追求。
我是幸運的。什麼都講緣分。今天看來,如果沒有出版社與我的母校老師和學兄的合作,沒有他們共同的編輯成果《文學描寫詞典》的出版,我可能就沒有到中青社來工作的機會。由於這次成功的合作,才有了出版社跟學校要人的決定。我有幸來到了中國青年出版社。雖然說上個世紀的1983年,大學生畢業不存在任何意義上找工作難的問題,也確實,我們那一屆中文係全國招生隻有78人。畢業時,是我們挑工作,而不是工作挑我們。那時講國家分配。但每個人還是因為個人的愛好和興趣,希望盡量與之貼近。我的性格決定,我不適合做官,吃行政這碗飯。到中青社來,是我的心願!
我的纏綿了三十個年頭的中國青年出版社啊!你真的不是我的愛人,但對你的忠誠與熱愛,遠遠超過生活中我風雨與共的愛人。
請原諒,我是你眾多戀人中的一個。但我並不一定是這之中對你最愛的一個。我對你有過質疑,也有過失望,也曾動過離你而去的念頭……為此,我真的很愧疚!
你給我的很多。我在你的懷抱裏成長。未來,我們還會廝守一生。
我會認真地愛你,嗬護你,以我的忠誠!
2011年6月28日
人是一種很怪的動物,每個人生命中經曆的東西無論是數量還是內容,因其個體生命的軌跡不同,因而也顯示著不同。但記憶的特點卻極其一致:可以忘掉一些事,也可以記住一些事。記住的事又往往刻骨銘心。
我曾經無數次地在自己的腦海裏勾勒這樣一幅畫麵。那是一座典型的中國古代四合院的建築。朱紅的大門,顯示著主人的身份、地位。走進大門,迎門處是一圓形的花壇,花壇裏盛開的是應時的鮮花。壇後是一排灰磚、灰瓦、紅色簷椽的舊式平房。這一排平房的具體間數不記得了,但有兩個功能,卻不曾讓人遺忘。其靠西邊的幾間,是一不大的會議室,1983年我被國家分到這個單位來的時候,歡迎我們的一個座談會,在這裏舉行。記得有幾位已經有了一點兒年紀的長者、領導出席,有一位叫朱語今,是老革命,也是學者。很讓人敬重的老人。他們說了一些之於我們的希望的話。我們很感動。靠東邊的數間房子是資料室。當時並沒有覺得多麼重要和特殊。後來才知道,這家單位的資料室不可輕慢。資料室裏收藏著作為這個單位前身的開明書店多少年來的版本,很珍貴。清楚的印象是資料室前,有一些不知什麼年代種植的修竹,少女般的婀娜。還有幾棵棗樹,風中婆娑。
時代在這個接近王府或者是大臣等級的宅院裏,也留下了前行的痕跡。靠院落的西北角上,坐落著一座二層洋房。典型的西方建築樣式,帶有“羅馬式”元素的影子。我這樣說,是說這建築比較古樸,比之我們中國的傳統建築顯得凝重,裝飾風格迥然不同。一般來說,京城裏這樣等級的宅邸裏,是不大可能出現這樣的情形的。相信宅子的主人,在“西風東漸”的晚清乃至於民國初年,受到一些影響。我在這裏待過半年,那時,對於未來要從事編輯工作的業務人員要求很嚴,規定要從基本功做起,故我們在這裏認真地做了半年的校對工作。帶我的是一位叫洪光儀的老師,是這家單位最有水平、也最敦厚的一位長者。他是單位的寶貝,非常受人尊敬。我從他的身上,學到的是嚴謹的作風、謙虛的品德,和多少年來一以貫之的兢兢業業的工作精神。他是一根做人做事的標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