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投資者,對於自己持有的股票清單要經常檢查,及時剔除這些造成虧損的股票,以免組合中虧損的部分繼續惡化,這樣,就不會有那種長期虧損的局麵出現。
選擇自己比較熟悉的股票
中國有句俗語“生意不熟不做”。股神巴菲特有個很好的習慣,就是選擇自己熟悉的股票,對於自己不太熟悉的股票他從來不選。對於那些經營狀況、財務狀況等基本情況都不了解不熟悉的公司,即使被人誇得天花亂墜,他也從不涉足。
巴菲特常說:“投資必須堅持理性的原則,如果你不了解它,就不要行動。”他一直覺得,“一個人的精力是非常有限的,我們必須把這些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我們熟悉的行業或企業中,隻有這樣才能更有利於做出投資決策。”其實不僅如此,選擇自己熟悉的股票還可以降低買股的風險。因為投資者知道這個股票曾經在什麼高位,曾經跌到什麼程度,對於這一切如果心裏都有數的話,也就知道什麼時候出手最合適了。
在2006年,巴菲特投資組合顯示,他的8大重倉股占了其近400億美元總市值的87%。這8大重倉股包括迪士尼公司、可口可樂公司、麥當勞公司、吉列公司、華盛頓郵報等,這些股票都是他長期持有的。看到這個投資組合後,相信大家都很驚訝,巴菲特怎麼會持有這些再普通不過的股票,這哪像股神的作風呢?
其實這樣做自然有他的道理,因為他認定熟悉的領域才有底氣投資。他選擇上市公司的一個很重要的標準,就是首先這些企業的業務一定是相對來說比較簡單的,通過一定的學習能夠很好掌握和了解的,甚至能成為行業內的專家。另外一個是這些企業的未來業績一定是比較容易測定的。
想想在我們現實生活中,各種題材和概念的股票滿天飛,曾一度被股評專家齊聲叫好的網絡概念的梅林股份和綜藝股份曾一度升幅高達4倍以上,似乎大家覺得隻有這樣的股票才能給自己帶來豐厚的利潤和驚喜。可是後果如何呢?除了痛苦和悔恨,還有什麼?如今這些股票在哪裏呢?很多是被腰斬後再腰斬,最終被人們遺忘。
所以選股一定要選擇自己比較熟悉的行業和企業。著名投資學家彼得·林奇說過:“一般情況下,如果你對醫生進行調查,我敢打賭他們當中可能隻有一小部分人購買了醫藥行業的股票,而絕大多數人投資了石油行業的股票;如果你對鞋店的老板進行調查,則結果可能是絕大多數人買了航空業而不是製鞋業的股票,反過來航空公司工程師可能涉足更多的是製鞋業的股票。我不清楚為什麼股票像草地那樣,總是別人草坪上的草顯得更綠一些。”總之,我們要選擇自己熟悉的股票,因為對自己熟悉的事情,做起來就會得心應手一些,效率也會更高一些。
判斷股市大跌的底
在股市中有這麼一個說法,就是股市大跌是買進的最好時機,這似乎成了人們買進股票的一大準則和真理。但是,事實又怎麼樣呢?不幸的是,很多人在股市大跌之後買進股票,結果不僅虧損,而且被牢牢地套住了,有的甚至還被套得很深而無法自拔。這又是怎麼回事呢?事實上,大跌隻是一個模糊的概念,沒有人能夠準確判斷到底什麼時候就跌到底了,這使得很多投資者完全靠自己的感覺來買進股票,根本沒有抓住大跌的機會,所以很輕易地被套住了。我們舉個例子。有的投資者在股票跌了八九天之後就買進了,因為他以為現在已經是大跌了。但是股市沒有像他想象的那樣,又跌了好幾個月。這樣,自然而然就被套牢了。
所以在股市中,我們僅靠感覺,想當然地認為此時就是大跌,結果盲目買進,這種被套牢的風險是非常大的。因此,投資者必須依靠事實做出判斷,而不能憑空猜測。有的人對滬、深股市20年來的走勢做出了分析判斷,發現大盤一般連跌四五個月後就基本到位了。所以,投資者可以基本認為月K線連拉4陰,最多5陰,就是大盤大跌的底線,那麼這個底線的“底”屬於什麼底呢?可能是短期、中期或者長期底,這個沒有定論。也就是說不管在什麼情況下,大盤連跌四五個月也該休息一下了,四五個月就成為判斷股市大跌的底的依據。
最後要說明的一點是,因為股票投資一定要謹慎,所以投資者在股市大跌四五個月後,逢低吸納時最好分批買進,而不能一下子就滿倉或者重倉,保留一定的資金作為機動資金還是非常有必要的,因為一旦有什麼風險,你會虧損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