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孩子尿床是怎麼回事(1 / 3)

要了解孩子尿床該怎麼辦,得先從尿床的基本知識說起:如什麼樣的尿床算病?什麼樣的尿床不算病?尿床與遺尿症是什麼關係?尿床分哪些類型?尿液從生成到排出有什麼程序?什麼樣的疾病可引發尿床?尿床能不能完全治好?本章將對這些基本概念做一介紹。

說說尿床的概念

尿床是人們的一種通俗說法,醫學上稱尿床為遺尿。

尿床到底是怎麼回事?這個問題似乎很簡單,小朋友認為:晚上睡覺把尿尿在床上,濕濕的,白天爸爸媽媽要曬被子,就是尿床。農村的孩子家長認為:孩子晚上睡得死,尿炕就是尿床。這些都對,都形象地說明了尿床現象。

醫學上對尿床(遺尿)的定義是:由於人體功能失調或器官病變,睡中小便自遺,醒後方覺。嬰幼兒期間,由於智力未健,排尿的正常習慣尚未養成,此時尿床不作病論。

正常人的尿液是在大腦和膀胱等器官的嚴格管製之下,有節、有時、分地方地排泄。而由於功能失調和(或)器質性病變,使排尿製約功能產生障礙,使尿液在不該尿的時候不自主地排到了不該排的地方。因為這種不自主的排尿往往是發生在夜間睡眠情況下和白天精神緊張的情況下,因此,尿液就往往排到了床上、褲子裏等不該排的地方,人們就把不自主的排尿行為通俗地稱為尿床或尿褲子。這就是尿床的基本通俗概念。

造成排尿障礙的原因概括起來有兩個方麵:一是功能性失調;二是器質性病變。而這兩種原因本身也是複雜多樣的,所以導致尿床的原因和形式也是形形色色的。我們將分章節從生理知識、精神因素、兒童心理、家長言行等多方麵進行具體探討。

人體“管”尿的器官有哪些?

該尿的時候沒尿,不該尿的時候尿了,所以就發生了尿床、尿褲子,這是老百姓的通俗說法。還有一個解釋尿床原因的形象說法:發生尿床是“管”尿的器官失職造成的。我們認為,這些說法形象而貼切。了解人體“管”尿的器官有哪些,對於我們查找尿床的原因,以便對症治療是非常必要的。一談到人體“管”尿的器官,人們馬上會想到膀胱(民間俗稱尿泡),這是對的,但膀胱隻是“管”尿的器官之一,其他管尿的器官還有很多。首先,把身體內的無用液體變成尿的是腎髒,具體地說是起分泌和過濾作用的腎小球和腎小管。然後把作為尿的液體經輸尿管輸入膀胱儲存,再經過尿道把它排出體外。值得一提的是,不論是膀胱,還是輸尿管、尿道等,它們對尿隻有儲存、通行的管理權限,而決定尿的去留、“開閘放水”的,是大腦及神經係統指揮的括約肌來完成的。因此,人體“管尿”的器官除了腎髒、輸尿管、膀胱、尿道,更主要的還有大腦及神經係統這個“指揮官”。

尿是怎樣形成的?

尿床是由排尿造成的,所以現在我們先談談尿是怎樣形成的?我們每天喝的水、飲料、稀湯等,絕大部分都要轉變成尿液,再排出體外。那麼,水、飲料、稀湯等是怎樣變成尿液的呢?原來,當人們喝下各種液體後,經過胃腸道吸收後進入血液,再經過血液循環到腎髒。腎髒中的腎小球、腎小管對血液中的液體進行過濾和分泌。經過過濾和分泌,有用的東西又送回血液,無用的東西便被變成尿液輸入膀胱。也就是說,從水液變成尿液,腎髒中的腎小球、腎小管起到了關鍵作用。其具體過程是:當血液流經腎小球毛細血管時,其中的部分水、電解質和有機物通過腎小球濾過膜,進入一個叫腎小囊的組織,即成為腎小球濾液,醫學上將其稱之為原尿。腎小球濾過的原尿還要經過腎小管,原尿中的水分絕大部分又被重新吸收,裏麵的葡萄糖、蛋白質等營養物質也會被重新吸收到血液中去,剩下的“廢液”則被送入了膀胱,成為尿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