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臨床經驗(2)(1 / 2)

經綜合分析,認為其尿床為脾胃虛弱、腎氣不固、下元虛寒、膀胱製水不利而致。治療以溫腎健脾,補氣固澀為主。使用健脾止遺驗方“內金螵蛸散”予以治療。每日服用8~9克,連服了3個月後,其父母又帶其來到門診。稱其服藥後病情已基本治愈,已1個月餘未見有尿床現象。初診時麵色蒼白、情緒消沉,現麵色紅潤、活潑歡快。體重由過去的32千克增至36千克,父母稱其由過去厭食變為食欲良好,常有饑餓感,不挑食,大便由過去幹稀混雜已變為每日1次十分正常,現精力充沛,學習有所進步。後又繼續服用本驗方鞏固了3個多月,隨訪半年,未見尿床現象複發。

治療體會:脾失健運,腎氣不固而引發遺尿,這是中醫學的一個重要學說,並被臨床實踐所證實。

脾為後天之本,脾元運化水液。脾失健運則納差體虛,則導致腎氣不足,腎氣不足則不能溫養膀胱,膀胱不能固攝,水道失調,則必致遺尿。為此,脾腎虛弱者,健脾益腎則為有效治療之法。

本治療驗方,是民間及中醫臨床多用的驗方,具有安全、方便、實用等優點。方中雞內金,味甘平,歸脾、胃、小腸。具有健胃消食、澀精止遺之功能,是中醫治療積食不消,小兒疳積遺尿的首選之藥;方中桑螵蛸,味甘鹹,歸肝、腎經,具有益腎固精,縮尿止濁之功,亦是中醫治療遺尿、尿頻、尿白濁等症的首選藥。兩藥均為動物類藥,為血肉有情之品,合伍適當,益於人體吸收並用。兩藥合伍不僅能通過健脾益腎達到治療遺尿的目的,而且對於小兒厭食、消瘦、無力、情緒低沉等症狀有較好的兼治作用。

因此,我們認為應用本驗方有針對性地治療遺尿是可行的。

行為療法治療兒童遺尿

60例觀察小兒尿床症,是一種生理和情智相交叉的疾病。我們在大量臨床病例治療中認識到,除運用藥物、針灸、光學等治療方法外,運用心理調節和行動節製的方法治療這種疾病,也能取得較好療效。我們將這些心理調節與行為節製方法,統稱為行為療法。

自1996年至1999年,我們運用單純行為療法,或以行為療法為主配以適當中藥治療功能性兒童遺尿症60例。現將治療觀察情況報告如下:1.行為療法的內容 行為療法是對心理疏導,調節,激勵行為習慣,規範,調整等一係列非藥物、非針刺療法的概括。我們在臨床治療中所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設表記錄檢查法:這種方法是讓患兒家長為其設置一張日程表,記錄尿床的時間和尿床的原因。如果患兒那天沒尿床,便在日程表上畫一個紅色五星,並口頭表揚或獎勵。如發生了尿床,便在日程表上畫“O”,並及時給予安慰,並總結記錄這次發生尿床的原因,以便糾正和注意。

(2)按時排尿法:這種方法是讓家長要注意提示患兒,晚上睡覺之前,一定要讓孩子排尿後再上床睡覺。等孩子早晨起床後,無論是否想排尿,都讓孩子去排尿1次。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孩子形成睡前醒後排尿的生理慣性,以減少睡眠時尿床。

(3)忍尿訓練法:白天當孩子要小便時,引導他多忍幾分鍾,一般每次忍尿不超過半小時。如果有條件,每天可訓練1或2次,目的是使患兒學會控製排尿,提高膀胱的承受能力。

(4)排尿訓練法:鼓勵患兒在每次排尿中間中斷排尿,自己數數從1至10,然後再把尿排盡,以訓練和提高膀胱括約肌的控製和排尿能力。

(5)調整飲水法:根據患兒的具體情況,人為地適度改變患兒的飲水代謝規律,每日起床後和午飯後,讓他把水喝足,午後2、3時後要有意地減少水的攝入量,晚飯不要過多食湯菜,以減輕膀胱的負擔。

(6)安慰激勵法:這是一個較為重要的方法。

當患兒因為尿床產生害羞、焦慮、恐懼、退縮的心理時,家長絕對不能打罵。要設法增強孩子的自尊心,減輕委屈的情緒,要向孩子婉轉地說明治好尿床的重要意義,讓孩子樹立一定可以治好的信心,清除緊張、恐懼的心理。可以說,家庭的心理教育,是治好孩子尿床症的先決條件。

在運用這些方法時,我們在臨床注重因人而異,有的運用其中一種,有的則幾種方法並用,以求取得更好的效果。

2.治療對象 用行為療法治療,需要患兒本人和家長的配合,因此,我們的治療對象主要選擇在8~13歲,身體健康,思維較靈敏的尿床患兒。我們用行為療法治療的患兒中,8~10歲的28名,11~13歲的32名。病程均在3年以上,長者為8年(患兒從5歲起計病程)。尿床程度:每周尿床5次左右者6名,每周尿床3次左右者15名,每周尿床2次左右者25名,每周尿床1次左右者14名。

3.治療實施方法 當患兒來治療就醫時,確診為功能性遺尿後,將以上行為療法的內容給患兒及家長宣講,並將行為療法內容書寫成文字材料,交與患兒家長,醫生根據患兒特點囑其有針對性地回家應用治療。並囑其及時地將治療情況用電話及其他方式反映給醫生,以便調整治療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