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的向晚晴既是憂心如焚的,又是忐忑不安的。
可能是太耳熟能詳的楊家將歸宋造成了嚴重的心理陰影吧,不知道怎麼回事,小時候看過的連環畫中,楊延平跪在楊令公身後向宋太宗叩拜的畫麵不斷重複出現在腦海中,使得她沒來由就失去了自信。
她不是不相信楊延平,可是,她就是忍不住的惶恐,她好害怕自己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
此時延平會在那裏等著她嗎?
會,他一定會在那裏等著她的!三年的相知下來,她不應該連這個也懷疑。
那他們之間的種種磨難重重阻礙也都過去了嗎?他們真的可以長相廝守,再不分離了嗎?
可是,這幸福似乎來得太快了,快得她都不敢去想像,不敢去相信!
從此以後,我們再不問國家興亡的是與非,我們快意江湖,逍遙山水!我們和戰後殘存百姓共建家園,我們給流離失所的孩子一個安定的家,教他們學功夫,教他們學文化……
幾十裏的路程,向晚晴把未來設計了不下十幾種方式。
隻要是他,無論在哪裏,不管做什麼事,她都覺得滿足,她都覺得甜蜜!
想來延平對她的心思又何嚐不是如此?隻要她想要的,他都會說好,隻要是她所希望的,他都願意去做!
這次,她已經打算不再對他隱瞞任何事了,她把他約在這裏,就是要告訴他,這裏是她在這個時代的開始。她要把她所有的一切秘密全部都告訴他,和他再沒有一絲一毫的欺瞞和隔閡地在一起。
她相信他的愛情,經過種種種種的事,他應該接受起來比較容易吧?就算他暫時無法接受這個事實,可她還有一生一世的時間可以去努力,不是嗎?
杏花村比三年前她第一次來時,荒涼了許多。小小的酒家已經關門了,那位和善健談的店家主也不知去向。
她把馬匹拴在門外的一棵杏樹上。五月時節,正是杏子黃熟之時,可而今徒然累累枝頭,卻再無人問津。她忽然想起杜牧那句“狂風落盡深紅色,綠葉成蔭子滿枝”的詩句來。
相傳杜牧年少時,在橋畔杏花下與一母女相遇,見女隻十一二歲,卻聰穎美麗,伶俐可人,遂與其母約定十年後來娶。後因種種原由,一直未能踐約。再相逢時,已經是十四年後,女子雖然出落的更為明媚動人,婉約娉婷,卻已在四年前嫁為人婦,身旁還牽著一個三歲的孩子。杜牧因之感懷,做《歎花》一詩。
她雖然記得這件軼聞,但因為心裏急切盼望楊延平的到來,卻是毫無閑情逸致體會小杜的風花雪月之事。
初時還道他可能略有羈絆,可現在久候不至,她的心情莫名的焦躁不安,一個不祥的念頭雖然一再排斥,可最終還是固執地紮根在她腦海。
莫非他們今日之約,也要效成杜牧當日之事?她不自覺地咬緊嘴唇,撐在杏樹上的手卻止不住輕輕地顫抖著。
她找不出他失約的理由,以他此時被自己逼迫三年成就的驍勇,不知道勝過曆史上那個原來的楊延平有多少,隻要他奮起神威,怎會被宋軍圍困脫不了身?
而且這樣的驍勇不止他一個,延定,延安也是一樣。如此戰力的父子兄弟聯手,放眼宋將中誰堪匹敵?
難道是他被迫降宋?她的心跳漏了一拍,這正是她最擔心的事情,也是她把他約在這裏的最終目的。
她一再對他千叮萬囑並要他賭咒發誓,就是為了他能逃過與宋太宗的相遇,難道任自己千般心機依然是人算不如天算?
可縱然是一時脫不開身,他也理應知會自己一聲啊!
莫非是令公察覺二人曖昧,不欲兒子大好前程因她盡毀,所以強令製止?
以他的至孝,以他三綱五常的封建道德倫理,想來是不忍也不會拂逆父親的意思,以致才出現現在的情形吧?隻有這樣才是最合理的解釋!
向晚晴一直等不到楊延平,忍不住胡思亂想,而且越想越不著邊際。
她本來就覺得要楊延平拋官棄家跟她俠隱紅塵,很是愧對楊家眾人,現在見他一直不來,不由自主把原因歸咎在這個上頭。
可這樣一來,她更覺得自己氣苦和委屈。她不是一個天生叛逆的孩子,她也不想離經叛道驚世駭俗帶壞楊延平的,她甚至做夢都想要待在楊家,在天波府令公太君膝下承歡,和一眾兄弟姐妹和和睦睦熱熱鬧鬧過一輩子!
可是,錯過這一次機會,楊家將最終是七郎去六郎回,碧血染黃沙,老少盡忠的結局!
隻是這些話她更不能說出口,她隻能帶著深深的無奈,用自己永遠不能被人理解的方式去做這件破壞楊家將宿命的事情
隻要別讓宋太宗遇到楊延平,就不會有楊延平代替他去赴雙龍會的事情發生,那樣,金沙灘一戰的結局就會不同。
隻要楊家將七郎八虎不在那一役凋零,以他們現在的能為,效忠大宋直到退休也不是什麼難事!
隻要躲過這一劫,即使日後要她和楊延平一起為大宋抵抗外侵,平息內亂也不是不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