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八章 捷後餘生 上(1 / 2)

向晚晴飛快趕回耶律斜軫的府邸時,耶律斜軫已經知道他們的軍隊一敗塗地了!

當她出現在他的眼前時,那目光,那神采,他就知道,在這場不公平的情感角逐中,他已經輸得不能再輸!

他篤定向晚晴一定會回來的,他開始時所有的擔心都成了多餘!

而這個消息讓他的心底升起了一種深深的挫敗,楊延平比他原先料想的要優秀得多!

如果這一戰由自己統領,也未必能取得他這樣的成績!

而那些千奇百怪出人意料的計策,又有多少是受向晚晴這個來自未來的人所影響?可能向晚晴自己從來沒有意識到吧?

她看到的是,他扭轉了整個戰局,而他,更是藉此牢牢俘獲了她的芳心!

其實向晚晴在出門前應該就知道結果吧?她隻是想親眼見證自己心愛的人在如何大展神威!

如果她內心能把自己看得再重一點,或對遼國多一些親近的話,也許她就會提前告訴他這一戰的結局。

可是她沒有,她寧肯看著自己那麼頹廢掙紮擔心絕望,還是什麼都沒說地出門了。

她知道這一戰的結局,所以她告訴他,她一定會回來。

那時她隻是要確保自己誠實守信吧,她根本就看不出自己是多麼的糾結和憐惜嗎?

而那時他猶豫了那麼久,終於還是沒有挽留!

而今看來,隻是枉費了自己這一番良苦用心,早知今日何必當初呢!

也許用這樣的約定為自己爭取機會根本就是一個錯誤吧?

既然這樣的錯誤會給自己帶來如此的噬心之痛,那麼還是放手吧,做回義兄妹好朋友的位置,也許會讓彼此都更加舒服!

此番雁門關大捷,震驚了宋遼兩朝,而它的主要功臣非但沒有享受到殊榮,反而卻陷入了另一種不公!

雁門關對敵之初,楊業曾向河東最高軍事指揮官潘美求援,而潘美卻被認為此役必敗的宋太宗秘密授意固守太原,不予增援。

不援也罷,憑著楊家將的神勇妙策和三晉舊部的愛國熱忱,總算打了個漂漂亮亮的勝戰,應該能堵得上那些無功受獻媚邀寵之類的惡意中傷詆毀之口了吧?

誰想,之前前線各路抗擊無功或者完全不抵抗的宋將見他們立功顯著,恐聖眷更隆,更是誹謗不斷,諫諷連連,更有甚者上書具告楊業謀反!

證據是三千步卒殲敵三萬餘,生擒俘獲將近上萬將士都是謊言,是楊家將與遼國的合謀!

有揭發前北漢公主劉謙與楊家將過從甚密,而劉謙此時是大遼太子妃!

更過分的說法是纖雲公主早就成了遼國潛伏在北漢的臥底,她慫恿楊家將據城而戰,就是要將北漢軍力全數歸遼1

之後楊家將降宋,劉謙事不可為,才鼓動遼景宗南下伐宋!

而種種流言誣告中,最讓楊家將父子和宋太宗同時不安的是:甚至還有原北漢郭無為部檢舉纖雲公主是被人假冒,她的真實身份是當年全家被滅門的溫太傅次女溫婉!

於是,原本應該彪炳千秋的一次完美戰役最後演變成了聲討楊家將謀反和纖雲公主陰謀複國的大罪!

眾臣的流言蜚語,誣告陷害,表麵上沒有對楊家造成實質性的傷害,卻深深傷了他們的心!

這就是貳臣的下場?再怎麼努力拚死疆場,也無法令朝臣對降臣改觀?

他們難道願意忠臣侍二主嗎?他們已經無國可報,無主可忠才被迫如此啊!

可是沒有人理會這些,降臣二字已經成為他們背負一生的罪孽!

憂憤之中,楊業也想交出兵權,一證清白,如太祖時“杯酒釋兵權”,圖個一時安樂自在,無奈宋太宗不允。

好在宋太宗雖然多疑,但還並不糊塗!

他總算是給楊業父子小小的升了下官,封楊業為雲州觀察使,依然總扼三關,把守要塞。

封楊延平為殿前大將,對他的其他幾個兒子延平延定延安延輝延德也統統封為殿前司馬,留守京城。

如此看起來老令公依然手握重兵,大權在握,楊家少將軍們也出入皇城風光無限,實際上是將他們分開安置,以便有所牽製,防止他父子們一處生了異心。

然而楊家將都是心地光明,氣度磊落之人,自己行得正走得端,怎樣的分派工作根本就不放在心上!

而對於群臣的誹謗誣陷,宋太宗也做了一件很出人意料的事,他把所有的檢舉揭發信件都全數封好送給了楊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