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實現理想的基本方法(7)(1 / 3)

十、正確對待美與醜

求美是人的天性。特別是青年人,對美有著強烈的追求,經常在思考什麼樣的人最美。然麵,在部分青年中也存在著美醜不分,甚至以醜為美的情況。因此,正確評價事物的美與醜,培養鑒賞美醜的能力,樹立正確的美醜觀,有助於我們辯析美醜,自覺地創造崇高的人生美。

(一)美與醜及其辯證關係

所謂美,是指對使人在精神上得到怡銳和滿足的社會現象、社會生活的感受和評價。它是人們創造生活、改造世界的能動活動及其在現實中的實現或對象化。所謂醜,是指對引起人們厭惡、憤怒、憎恨,不快等情感反應的社會現象、社會生活的感受和評價。在社會領域中,美總是與順應社會曆史發展的總趨勢,代表社會實踐的前進要求,對人類正常生活起促進作用的現象聯係在一起的。醜則總是與違背社會曆史發展趨勢,阻礙社會前進,對人類正常生活起破壞作用的現象聯係在一起的。

在社會生活中,美與醜總是相伴而生,相依而存,相鬥爭而發展的。首先,美與醜是相互對立的。第一、美與醜的性質不同。美之所以為美,醜之所以為醜,都有其質的規定性,兩者是楚河漢界、涇渭分明的,不能混為一談。第二、美是與真、善聯係在一起的,與社會進步的要求是一致的。醜是對美的否定,總是和假、惡相聯係,與社會進步的要求相悖。其次,美與醜之間又存在緊密的聯係。第一、美與醜相互映襯、互為存在的條件。美與醜作為客觀的社會現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沒有美,無所謂醜;沒有醜,也無所謂美。美與醜互為存在的條件,離開其中一方,另一方就不能存在。如雨果所說:"醜就在美的旁邊,畸形靠近著優美"。第二、美與醜是相比較而存在的。世界上十全十美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在現實生中美與醜總是相互交織在一起、相比較而存在。我們通常說一個人是美的,並不是說他至善至美,沒有醜的因素,沒有缺點和錯誤。隻不過是美的方麵和醜的方麵比較起來,美的方麵占主導地位。第三、美與醜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在一定條件下,美可以轉化為醜,醜也能轉化為美。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總是努力將醜轉化為美,這個轉化一般要通過兩個途徑來實現。一是批判醜的東西,發展美的東西。二是改造醜的東西,變成美的東西。在現實生活中,美與醜的鬥爭伴隨整個的人生,美的確立和發展,離不開同醜作鬥爭。隻有認識了美,才能追求美、創造美。隻有認清了醜,才能厭惡醜、克服醜。從而使人生達到完美的境界。

(二)樹立正確的美醜觀

所謂美醜觀就是人們在生活實踐中形成的關於美與醜的總看法和根本觀點。美醜觀具有社會曆史性、階級性和多樣性的特點。社會曆史性是指美醜觀作為一種社會意識,不僅在一定曆史條件下形成,是對一定時代的社會生活條件的反映,而且隨著社會曆史的發展麵發展。階級性是指在階級社會中,由於人們的階級地位不同,美醜觀點表現出根本的區別和對立。剝削階級常常歪曲事物的美醜性質,或以醜為美。如法國畫家德拉克洛瓦的作品《自由引導著人民》,表現了法國1830年"七月革命"的雄偉場麵。畫麵中心屹立著一位體魄健壯的普通勞動婦女,一手提槍,一手高擎自由旗幟,召喚民眾向君主專製勇猛衝擊。畫一經展出,立即引起極大的反響。人民愛它。都一致認為它很美。德國詩人海涅特別讚賞,認為它展示了"賤民"的尊嚴,再現了法國人民酷愛自由的崇高意誌和頑強的戰鬥精神。但這幅畫卻遭到一幫貴族藝術衛道士的非難。新古典派汙蔑作者對"醜惡"感興趣,把一個"不體麵的悍婦",一個"野女人"搬進了聖潔的藝術領域。可見,人們的美醜現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多樣性是指不同民族、不同時代、不同文化素質、不同個性的人,其美醜觀念表現出明顯的差異性。就民族性來說,所有的種族,都有他們自己的美醜觀念。正如黑格爾所說:"一個歐洲美人不會叫一個中國人乃致非洲霍藤套特族人喜愛,因為中國人的美的概念和黑人的不同,而黑人的美的概念和歐洲人的又不同,如此等等"。魯迅也曾說過,麵對同一部《紅樓夢》。或美或醜,"就因讀者的眼光麵有種種: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官闈秘事"。這些都是人們美醜觀念多樣性的表現。但是,也應看到即使在階級對抗的社會裏,不同階級之間也有一些共同的美。如貝多芬的《熱情奏鳴曲》,列寧和"鐵血宰相"俾斯麥對比都很欣賞;維納斯女神像,博得了各個時代各個階級各個民族的共同喜愛;北京的烤鴨人人愛吃;西湖的美景人人愛賞。人類之所以也有共同的審美觀念,其根本原因在於:愛美是人的普遍天性,人類有共同的生理機能,因而,對某些事物也就必然有某些共同的美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