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生存能力是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鼓勵孩子獨立有利於身心健康發展,提高社會性,堅信自己的力量,信心十足,遇到挫折有決心和勇氣去克服,適應現代化社會的發展。
獨立能力
培養生活自理能力
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教育要從2~3歲時做起這時孩子全身的動作和雙手動作發展加快並能作較複雜的動作,已學會走路,喜歡活動,也喜歡做事。父母如果引導得當,有意識地分給他力所能及的簡單任務,並且引導和幫助他達到成功,這樣,孩子的需要滿足了,父母也減少一些操勞,雙方都會感到愉快。切忌動不動就說“不可以”,以免打擊孩子的積極性。
孩子的勞動內容應以生活自理為主小孩子勞動不外是參與吃、喝、拉、撒、睡等生活的活動,再加上遊戲、玩玩具、穿衣、盥洗,以及幫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事(如擺筷子、搬小椅子、送報紙、拿拖鞋之類)。孩子參加這些活動,是孩子身心發展的需要,它能促使全身的骨骼、肌肉、筋腱係統得到較快的發展,促進眼、手、足動作的協調一致,促進大、小腦的發育,促進情緒和智力的發展。
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的注意方法孩子天生好動,他雖然還不明白勞動的意義和道理,但很喜歡勞動的動作及其過程本身。因此,父母在教孩子做事的時候,要以示範為主,輔以簡單易懂的解釋和必要的幫助。比如教孩子洗手,父母可以一邊示範,一邊解釋:用水衝衝手,兩隻手交替搓搓,把肥皂抹在手上,兩手互相把手心、手背、手指都搓到,用幹淨水衝衝手、甩甩手,再用毛巾擦幹。孩子學著父母洗手的樣子,經過多次練習和必要的幫助,就能學會自己洗手了。如果不做出樣子,隻是向他說明洗手的方法,再加上接連不斷地告誡:“不要玩肥皂,不要玩水……”等等,孩子對洗手就會失去興趣,怎麼也學不會。在教孩子簡單勞動的活動中,要為孩子多安排重複練習的機會。父母還應經常提醒和檢查,多表揚和鼓勵孩子,以調動孩子勞動的積極性。
指導孩子提高自理水平
生活自理,也叫做自我服務,是指孩子負責自己飲食起居的活動,如洗臉刷牙、梳頭剪指甲、洗手絹、洗襪子、鋪床疊被、收拾碗筷、整理文具。不少孩子學齡前或剛入學時,就在家長的指導下學會了簡單的生活自理,但在整個小學階段還要繼續學習和提高,從而提高其獨立生存的能力:
教育孩子從思想上深刻認識生活自理的重要性,提高其自我服務的積極性對於多數孩子來說,主要問題不是會不會生活自理,而是願不願意進行自我服務勞動。
家長要通過擺事實、講道理、做示範,讓孩子真正認識到“自己的事自己做” 的道理,不斷提高進行生活自理活動的積極性。
鼓勵孩子不斷擴大生活自理的範圍,使其掌握更多的家庭生活本領小學低年級孩子生活自理的程度是比較低的,稍微複雜一點的事情他們就不會做了。家長要根據孩子身心發展的水平,鼓勵他逐漸擴大生活自理的範圍。如讓中年級的孩子洗刷自己的衣服、鞋子,整理自己的房間,讓高年級的孩子學著做家常便飯、采購蔬菜,以便父母因事外出時能獨自“支撐門麵”。
指導孩子提高生活自理的質量,使其養成認真對待每一件事情的態度飲食起居雖是平凡小事,但是要做好也需要有認真的態度和正確的方法。常見有些孩子衣冠不整,臉麵不潔,給人一種很不衛生的感覺。兒童對待生活的態度往往發生遷移,影響到他們學習、工作的態度,有些孩子作業潦草、做事馬虎就是其生活態度的自然延伸。家長要教育孩子認真做好自我服務勞動,幹活時要集中精力、高質量地迅速完成。家長要隨時檢查孩子生活自理的情況,對不合要求的地方提出批評,並幫助孩子重新做好。
就少年身心發展水平而言,生活自理更不應成為問題。但是,由於家長的過分照顧,現在確有不少孩子缺乏起碼的生活自理能力,對這些孩子來說必須“補課”,學會起碼的生活自理。對於多數孩子來說,應當繼續發展生活自理能力,逐步形成獨立生活能力。家長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麵給以指導:
鼓勵孩子嚐試獨立生活家長在家庭生活中應給孩子更多的鍛煉,使其逐步達到自己“完全”管理自己生活的水平,比如孩子房間的台燈電棒壞了,家長不去給他買電棒,而是由他自己到商店裏購買、回家更換;再如,家長臨時短期外出不專門請人照顧孩子,也不允許他全部在飯店買飯,而是留下一定的現金和糧食、蔬菜由孩子自己做飯。這樣做孩子是辛苦了一些,但是,對他的鍛煉作用很大,有利於他將來真正的生活自立——獨立。
指導孩子糾正不良生活習慣中小學階段,雖然多數孩子能做一定的家務勞動,不同程度地自理生活,但多數孩子存在馬虎、拖拉、粗糙的問題。隨著生活自理範圍的擴大和孩子功課重、時間緊的壓力,如不采取相應的措施,馬虎、拖拉等毛病可能會更嚴重。家長應及時地對孩子的房間、書包和用具情況作出檢查,提出更高要求。還可帶領孩子參觀別人家庭環境布置、衛生情況,使其形成改善家庭環境的強烈願望,並落實在自己的行動中。
培養內容
教給簡單的勞動技能
生活能力差是當今孩子的通病,究其原因,是教育中的嚴重缺陷造成的。不少家長認為:
讓孩子幹活兒會影響健康、學習。隻要他好好讀書就行了,我多幹點活兒沒關係;孩子幹活隻會幫倒忙,還不如我自己做方便。類似的觀點還有很多。家長們可否想過:這樣做的後果是使這些孩子成為“肩不能擔擔、手不能提籃”的公子哥、嬌小姐,將來長大了到社會上怎樣去生活、怎樣去工作呢?
為了使孩子獲得生活自理的能力,掌握自我服務的本領,家長應該教給孩子一些簡單的勞動技能。
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①整理房間。家長要指導孩子按一定的順序去做,還要教給方法。如怎樣疊被、整理床鋪、收拾書桌、抽屜、書架。
②洗手帕、內衣、內褲、刷鞋等。
③整理學習用具。每天按課程表整理書包;自己包書皮、削鉛筆、修補圖書作業本。
④縫扣子。
學會做家務勞動孩子是家庭的一員,父母應讓孩子從小知道要承擔家庭的責任,應教會他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從最簡單的入手,教他們學會擇菜、洗菜、淘米。再教給孩子做簡單飯菜的方法,如怎樣煮稀飯、麵條、雞蛋炒西紅柿等。與此同時要教給孩子點煤氣的方法,特別強調注意安全。還應教給孩子怎樣掃地、墩地、擦桌子、洗碗筷,使他能成為得力的小幫手。
提高孩子的生活能力
什麼是生活能力生活能力是適應社會生活、家庭生活以及學校、幼兒園生活的能力,是一種有助於身心健康發展,提高社交能力,對每天的生活充滿信心的應變及生存能力。現在的孩子雖然擁有數學、語文、英語等知識能力和學力,但自幼嬌生慣養,依賴性極強,極少參加體育活動,以致身體虛弱,不愛交友,不活躍,即所謂的“高分低能”的典型。
生活能力是人類的綜合能力。往往有些人在學校的時候出現這種現象:雖然成績很好,然而一旦踏入社會,才發現其生活能力極低,根本無法適應社會生活,最終隻有一個人孤獨地活著。倒不如有些人,雖然學生時代成績平平甚至在中等以下(因不努力學習的緣故),非常淘氣,隻懂得怎樣玩。而在進入社會後卻顯得非常活躍,受人信賴,事業也較為成功。
這類人才能稱得上真正的具有“生活能力”。
如何才能提高一個人的生活能力?簡而言之,生活能力可因本身所接受的教育、教養而得到提高。
生活能力的提升多參加體育活動(體力)讓孩子多參加跑步、體操、足球、棒球、乒乓球、遊泳等可隨時進行的體育活動,把孩子鍛煉成體格強健的人。不要隻從電視或雜誌上看那些令人興奮的體育節目,應該親自去參加一些能夠培養體力和耐力的體育活動。孩子喜歡什麼樣的運動,就讓他堅持下去吧!
多和朋友們一起玩耍(社交能力)孩子在和夥伴們一起遊戲的過程當中,很容易學會同情別人,關心別人,懂得如何相互合作,相互鼓勵,相互幫助,也漸漸知道了在受人欺侮時應如何解決,如何與他人相處融洽。所以,讓孩子一個人玩是沒有益處的。孩子在幼兒期不宜以學習或參加才藝班為主來培養,應讓他和小夥伴們一起玩耍,在和朋友的相互競爭,甚至吵鬧之中,幫助其培養社會性。幼兒期很少遊戲的孩子,往往生性靦腆、孤僻,容易受人欺侮,或不願意去學校。
對孩子進行語彙和數字的指導(知識能力)偏重學習成績是一種不良的現象,但是,將來的社會生活,要求一個人必須具備知識能力和學習能力。而知識能力的中心又是語彙和數字。在日常生活和遊戲中,要多教給孩子一些語彙和數字,培育孩子的知識能力。平常注意給孩子創造良好的知識環境,讓孩子養成熱愛讀書的習慣,對生活中常接觸到的數字感興趣。
陶冶孩子的藝術方麵的情操如果孩子從小就喜歡音樂、唱歌、繪畫、手工製作等等,長大後仍會保持這種習慣。孩子如果看到好看的東西,並認為這就是美麗,那麼,讓孩子用歌聲、用圖畫的形式把它們表現出來,使孩子陶冶高尚情操,從而把孩子培養成誌趣高潔、具有良好教養和知識涵養淵博的人才。這些並非是購買昂貴樂器,或向學校支付高額學費才能進行的,在家裏父母同樣可以把孩子栽培得出類拔萃。
適當地幫父母做家務(工作能力)掃除、整理房間,外出辦事、幫忙種花、照料寵物、花卉等,都是孩子能力所及的家務事,應從小就讓孩子養成幫助大人的好習慣。如果隻讓孩子埋頭學習,其他事情都由父母親包辦,那孩子將來很難具備良好的工作和生活能力。
讓孩子自己動手
不論是穿衣服、吃飯、係鞋帶,還是搭積木、拚圖,讓孩子自己動手是鍛煉他們社會化能力的機會,這樣可以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讓孩子體味成功的樂趣。
家長如果留心觀察孩子,就會發現孩子最喜歡玩的,不一定是花很多錢買的玩具。往往是家裏沒有用的小瓶、瓶蓋、紙盒,還有泥沙、石子、樹葉和水筆都是孩子心愛的“玩具”。
瓶蓋在大人眼裏隻是蓋瓶子用的,而在孩子手裏,可以當做飯的“小鍋”。喂娃娃的“小碗”,還可以用來數數,當下棋的棋子。孩子舉著自己的小風車,迎風奔跑,是那樣高興。“這是我自己做的”!話語中洋溢著得意和自豪。
自己動手做玩具的好處很多,不僅可以開拓他的思路,而且使他聰明勤奮。父母教孩子做玩具,他的兩隻小手越用越靈巧,手巧可以促進心靈。製作過程中要選材料、設計,要克服困難,這才能培養孩子逐漸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孩子親自體會到勞動果實來之不易,會更加愛惜玩具。
為了滿足孩子的需要,家裏可準備一個紙箱,把日常生活中用過的廢品儲存起來。收集這些東西要注意安全、衛生、無毒,洗不淨的、容易破碎的、有尖刺的東西不要收藏。還要告訴孩子,隻能收無用的,不能收有用的;隻能收藏自己家裏的,不能拿鄰居的東西。
自製玩具的種類很多,一般孩子喜歡而又簡便易做的有:紙折玩具、布製玩具、泥塑玩具、插杆玩具,還有小瓶、小石頭組成的各種玩具,用廢罐頭盒做的小拉車、用碎木頭做的小動物,用箔盒做房子和做家具,用蛋殼做的不倒翁等,都會給孩子帶來歡樂和智慧。民間流傳的小老虎,用碎布拚縫的彩球,草編的小筐、小花籃等都是好玩具。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兒童的智力發展體現在手指尖上。”他還把手喻為腦的“老師”。
父母千萬不要在有意無意間剝奪了孩子動手的機會,而應積極創造條件,讓孩子的雙手受到應有的“教育”。家長可以從以下幾方麵入手:
1讓孩子進行自我服務和力所能力的勞動,如穿脫衣服、係鞋戴帽、疊被整床、洗臉洗手、打掃衛生、收拾飯桌等。
2手工製作,如折紙、剪貼、泥塑、製作各種玩具。
3.開展孩子喜歡的正當遊戲,如放風箏、滾鐵環、粘知了等。
4.發展左手的能力,如學會用左手剪自己的指甲。如果一開始就用左手活動,請不要幹預,可任其自然,因為這對大腦皮層的發育是有利的。
培養方法
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孩子們日常生活中的飲食、睡眠、排泄、衛生、穿衣等習慣,稱為五大基本生活習慣。五大生活習慣是在小學入學之前必須養成的,而有些小學生、中學生甚至大學生,至今尚不具備這些最基本的生活習慣。這種狀況實在令人擔憂。
五大生活習慣的內容(1)飲食習慣①能熟練使用碗勺。
②能單獨進餐。
③進餐時不會弄得滿桌米粒。
④早晨在規定時間裏進餐。
⑤在規定時間吃點心。
⑥不挑肥揀瘦,不偏食。
⑦進餐時姿勢端正。
⑧細嚼慢咽。
(2)睡眠習慣①在臥室睡覺。
②換上睡衣睡覺。
③一個人能安安靜靜地入睡。
④早睡早起。
⑤起床時精神飽滿。
(3)排泄習慣①單獨去廁所。
②早晨在規定時間如廁(大解)。
③不尿床。
④自己完全有能力如廁(大解)。
⑤自己完全有能力小解。
⑥玩瘋了也不會尿濕褲子。目前尚有一些孩子進入小學仍會尿床,大多數孩子在三四歲時,已養成了良好的排泄習慣。
上述三大習慣稱為“快食、快眠、快便”,具有此三快的孩子,身心必定很健康。
(4)衛生習慣①自己會洗手。
②自己會擦鼻子。
③自己會使用牙刷。
④自己會用手帕擦汗。
⑤能自己梳頭。
⑥玩耍之後會記住洗淨手腳和臉。
⑦不討厭洗澡。
⑧洗澡時自己能將身體的主要部分洗幹淨。
⑨能自己剪指甲。
母親對孩子的培育是有所不同的。這些習慣,有些孩子很快就能學會,有些孩子即使進入小學、中學後,若沒有父母的指點,他就不知道如何去做。
(5)穿衣習慣①會自己脫衣服。
②自己會穿內褲和裙子。
指導孩子對待挫折和困難
當今世界,無處不存在競爭,無時不存在競爭。隻有競爭,國家才會富強,人類才會進步。隻有競爭,事業才會發展,個人才會成才。因此,從小要啟發孩子樹立競爭意識,提高他們的競爭能力。
要競爭,就要有克服困難的意誌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可這恰恰是中國兒童所缺乏的。他們是在“蜜罐”裏長大,過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要什麼家長就給什麼,有求必應,說一不二。既無承受挫折的機會,更無承受挫折的思想準備,稍有不順心便不能自拔。家長或老師批評幾句哭起來沒完沒了,考試成績不好或不理想便垂頭喪氣、萎靡不振,個別學生還會走上絕路。這樣的素質長大後又怎麼去參與社會競爭呢?因此,從小就要指導孩子正確對待挫折和困難,提高他們承受挫折和困難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