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痔瘡綜合知識概述(1)(1 / 3)

(第一節)痔瘡概述

說起痔瘡人們或許不會陌生,由於一向有“十人九痔”一說,可見痔瘡是一種大眾化疾患。但究竟為什麼痔瘡會有如此高的患病率?其中有方方麵麵的原因。痔瘡雖不是什麼危及生命的疾患,但它對人的身體的影響和損害程度是巨大的,而且是隨時隨地地,因此,發現痔瘡苗頭要及時找醫生診治,絕不能掉以輕心或自己胡亂找偏方。

任何一種疾病的產生都是有其原因的,痔瘡當然也不例外。

有些人以為凡是肛門上的病,都屬痔瘡,其實這種認識是不確切的,在弄清病因前,我們應先知道什麼叫做痔瘡,假如掌握一些有關的痔瘡知識,就能夠早發現、早治療。

一、什麼是痔

痔俗稱痔瘡,亦稱痔核,從外觀看,是一塊在肛門內外突起的肉,是位於人的消化道末端,糞便排出處的直腸下部及肛門緣,是一種常見疾病。由於全身或局部的原因,致使直腸黏膜下和肛管皮膚下的痔靜脈叢淤血曲張而擴張成為一柔軟靜脈團,此即為痔。一般分為內痔、外痔及混合痔三種。

因此,痔瘡的病理改變,實質上與人體其他部位靜脈曲張所致的靜脈血管團一樣。對此,中醫學有更精辟的闡述,《醫學綱目》雲:“在人九竅之中,凡有小肉突出者皆曰痔,不獨生於肛門邊。”

國外對痔的命名,是希臘的醫聖希波克拉底提出的。以出血為依據,稱為Haimorhodes,現代稱為Piles(球的意思)。

我國古代和中世紀對肛腸疾病的治療曾居於世界醫學中的領先地位。自唐宋時期起,痔的治療方法就流傳到東南亞及波斯等地區。我國獨創的枯痔療法、肛瘺掛線療法等是治療痔瘺的有效療法,解決了肛腸疾病治療中的不少難題,對世界肛腸學科的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二、痔瘡的成因

從“十人九痔”一說分析,恐怕沒有哪一種疾病比痔瘡患病率更高的了。為什麼痔瘡這麼容易形成呢?

2000多年前的《黃帝內經》雲:“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辟為痔。”明確指出了痔瘡的形成與飲食不節、起居不時、感受濕熱等有關,而後世醫家根據自己的臨床體會及前人的經驗,又進一步指出,病因與久忍大便、久痢久瀉、酗酒、嗜食辛辣、年老體衰、婦人妊娠、久坐久行等都有極大關係。

我國目前多數醫家認為,痔的發生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麵:(1)解剖學原因:人在站立或坐位時,肛門直腸位於下部,由於重力和髒器的壓迫,靜脈向上回流頗受障礙。直腸靜脈及其分支缺乏靜脈瓣,血液不易回流,容易瘀積。其血管排列特殊,在不同高度穿過肌層,容易受糞塊壓迫,影響血液回流。靜脈又經過黏膜下層的疏鬆組織,周圍缺乏支架固定,容易擴張屈曲。

(2)遺傳關係:靜脈壁先天性薄弱,抗力減低,不能耐受血管內壓力,因而逐漸擴張。

(3)職業關係:人久站或久坐,長期負重遠行,影響靜脈回流,使盆腔內血流緩慢和腹內髒器充血,引起痔靜脈過度充盈,靜脈壁張力下降,血管容易瘀血擴張。又因運動不足,腸蠕動減少,糞便下行遲緩,或習慣性便秘,可以壓迫和刺激靜脈,使局部充血和血液回流障礙,引起痔靜脈內壓力升高,靜脈壁抵抗力降低。

(4)局部刺激和飲食不節:肛門部受冷、受熱、便秘、腹瀉、過量飲酒和多吃辛辣食物,都可刺激肛門和直腸,使痔靜脈叢充血,影響靜脈血液回流,以致靜脈壁抵抗力下降。

(5)肛門靜脈壓力增高:因肝硬變,肝充血和心髒功能代償不全等,均可使肛門靜脈充血,壓力增高,影響直腸靜脈血液回流。

(6)腹內壓力增加:因腹內腫瘤、子宮腫瘤、卵巢腫瘤、前列腺肥大、妊娠、飲食過飽或蹲廁過久等,都可使腹內壓增加,妨礙靜脈的血液回流。

(7)肛門部感染:痔靜脈叢先因急慢性感染發炎,靜脈壁彈性組織逐漸纖維化而變弱,抵抗力不足,而致擴大曲張,加上其他原因,使靜脈曲張逐漸加重,生成痔塊。

痔塊主要由擴張靜脈、海綿狀組織和結締組織間質構成。靜脈擴張彎曲,其壁變薄,外膜和中層萎縮,壁內彈力纖維組織變成纖維組織(也有的靜脈無改變)。靜脈內可有血栓形成,靜脈外有血塊。常有急慢性炎症,可見因細胞浸潤,有時形成小膿腫。海綿狀組織,叫直腸海綿體,由很多血管小球組成,球內有短小並能彎曲的小動脈。有時有動靜脈瘺,在痔塊內可摸到動脈搏動。內痔表麵是柱狀上皮,外痔表麵是鱗狀上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