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高血壓病的治療(4)(2 / 3)

【製法】將前4味加水5 000毫升,煎取濃汁,糯米水浸,瀝幹,蒸熟候冷。置容器中,再加入藥汁、酒曲(先研末),攪勻密封,置保溫處令發酵,7日後酒熟即可服用。

【功用】滋陰平肝、養血祛風。

【主治】眩暈、頭風、耳鳴、耳聾、痿痹等有消百病之功。

【用法】口服。每次服20~30毫升,日服2次。

【附記】引自《臨床驗方集》。驗之臨床,確有良效。又單用甘菊花,與糯米、酒曲,如常法釀酒,用法同上。用治肝熱型高血壓、眩暈等症,效佳。

方二:複方杜仲酊

【配方】生杜仲、桑寄生、黃芩、雙花各100克,通草5克,當歸50克,紅花1克,50%乙醇1000毫升。

【製法】將前7味加工搗碎,置容器中,加入白酒(50%乙醇),密封,浸泡7~14日後過濾,自濾器上添加50%乙醇至1 000毫升即得。

【功用】鎮靜、降壓。

【主治】高血壓。

【用法】口服。成人每次服2~5毫升,日服2次。

【附記】引自《中藥製劑彙編》。驗之臨床多效。又用杜仲30克,白酒500毫升,密封浸泡7天,每次服10~20毫升,日服2次。用治高血壓症、腎虛腰痛。

方三:補益杞圓酒

【配方】枸杞子、龍眼肉各60克,白酒500毫升。

【製法】將前2味搗碎,置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經常搖動,浸泡7天後,過濾去渣即成。

【功用】補肝腎、益精血、養心脾。

【主治】頭暈目眩、目昏多淚、腰酸肢倦、健忘、失眠、食欲不振、神誌不安等症。

【用法】口服。每次服10~15毫升,日服2次。

【附記】引自《中國醫學大辭典》。驗之臨床,久服效佳。如無明顯症狀者,堅持常服,有滋補強壯之功,故可保健強身。

方四:桑葚酒

【配方】桑葚1 000克,糯米5 000克,甜酒曲200克。

【製法】將桑葚搗爛,加水3 000毫升,煎取濃汁(約1 000毫升),候涼,待用。糯米水浸瀝蒸熟,候涼置容器中,加入酒曲(研末),藥汁拌勻,密封,如常法釀酒。7~10天後藥酒釀成,去渣即得。

【功用】滋陰補腎、益肝明目、生津止渴、潤肺。

【主治】眩暈、耳鳴目暗、失眠、消渴、便秘,可用於高血壓、神經衰弱、糖尿病、習慣性便秘、須發早白等。

【用法】口服。每次服15毫升,日服3次,或不拘時,徐徐飲之。

【附記】引自《中國醫學大辭典》。驗之臨床,用治上述各症,若能堅持服用,每收良效。脾胃虛寒泄瀉者忌服。

方五:泡酒方

【配方】鮮石菖蒲、鮮木瓜各20克,桑寄生30克,小茴香10克,九月菊20克,燒酒3 000毫升。

【製法】將前5味搗碎,入布袋,置容器中,加入燒酒,密封,浸泡7天後即可飲用。

【功用】養肝明目、清心開竅、散寒祛濕、助陽通絡。

【主治】眩暈、耳鳴、陽虛惡風、消化不良、行走無力等。

【用法】口服。每日早晨溫服1小杯(10~20毫升)。

【附記】引自《慈禧光緒醫方選議》。臨床驗證多效。

方六:延年不老菊花酒

【配方】白菊花、白茯苓各500克,白酒3 000毫升。

【製法】將前2味搗碎,置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浸泡7天後,過濾去渣即得。

【功用】散風清熱、平肝明日、調利血脈,延年不老。

【主治】兩眼昏花、頭痛眩暈、目赤腫痛。

【用法】口服。每次服15~30毫升,日服3次。

【附記】引自《太平聖惠方》。原用法為“上二味研末,每服9克,用白酒15~30毫升送服”。

方七:延年薯蕷酒

【配方】薯蕷(即山藥)、白術、五味子、丹參各240克,防風300克,山茱萸2 000克,人參60克,生薑180克,白酒7 000毫升。

【製法】將前8味細挫,入布袋,置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浸泡5~7天後,過濾去渣即得。

【功用】益精髓、壯脾胃、活血祛風、養肝尤著。

【主治】頭風眩、不能食、補益氣力。

【用法】口服。每次服20~30毫升,日服2次。

【附記】引自《外台秘要》。驗之臨床,每收良效。忌食桃、李、雀肉等物。

方八:鬆鶴補酒

【配方】懷山藥、玉竹各2 000克,靈芝250克,茯苓、麥冬、澤瀉(鹽製)各1 500克,五味子50克,人參700克,山茱萸100克,熟地、紅曲各500克,丹皮150克,白酒200千克,蔗糖24千克(如配量少,各藥可按比例縮小)。

【製法】將前12味研成粗粉,用白酒作溶劑,浸漬10~15天,收集濾液。另取蔗糖製成糖漿,加入濾液內,攪勻,靜置,濾過即成補酒。備用。

【功用】滋補肝腎、益氣安神。

【主治】頭暈目眩、精神疲倦、心悸氣短、自汗盜汗、失眠健忘、腰膝無力、舌紅苔薄、脈細數者。

【用法】口服。每次服15~20毫升,日服2次。

【附記】引自《湖南省藥品標準》。驗之臨床,確有良效。

八、熏洗療法

【方1】磁石、石決明、黨參、黃芪、當歸、桑枝、枳殼、烏藥、蔓荊子、白蒺藜、白芍、炒杜仲、牛膝各6克,獨活18克。上藥水煎,取汁,浸泡雙腳,每日1次,每次1小時,10次為1療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