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放鬆療法
一、概述
放鬆療法又稱鬆弛療法、放鬆訓練,它是一種通過訓練有意識地控製自身的心理生理活動、降低喚醒水平、改善機體紊亂功能的心理治療方法。實踐表明,心理生理的放鬆,均有利於身心健康,起到治病的作用。像我國的氣功,印度的瑜伽術,日本的坐禪,德國的自主訓練,美國的漸進鬆弛訓練、超然沉思等,都是以放鬆為主要目的的自我控製訓練。
放鬆療法是基於下述理論假設:即認為一個人的心情反應包含“情緒”與“軀體”兩部分。假如能改變“軀體”的反應,“情緒”也會隨著改變。至於軀體的反應,除了受自主神經係統控製的“內髒內分泌”係統的反應,不易隨意操縱和控製外,受隨意神經係統控製的“隨意肌肉”反應,則可由人們的意念來操縱。也就是說,經由人的意識可以把“隨意肌肉”控製下來,再間接地把“情緒”鬆弛下來,建立輕鬆的心情狀態。在日常生活中,當人們心情緊張時,不僅“情緒”上“張皇失措”,連身體各部分的肌肉也變得緊張僵硬,即所謂心驚肉跳、呆若木雞;而當緊張的情緒鬆弛後,僵硬肌肉還不能鬆弛下來,即可通過按摩、沐浴、睡眠等方式讓其鬆弛。基於這一原理,“放鬆療法”就是訓練一個人,使其能隨意地把自己的全身肌肉放鬆,以便隨時保持心情輕鬆的狀態。
放鬆療法常和係統脫敏療法結合使用,同時也可單獨使用。漸進性的放鬆訓練是對抗焦慮的一種常用方法,和係統脫敏療法相結合,可治療各種焦慮性神經症、恐懼症,且對各係統的身心疾病都有較好的療效。
二、施治過程
下麵完整地介紹放鬆療法的實施過程。
環境要求:房間安靜整潔,光線柔和,周圍沒有噪音。行為施治者多用會談室對求治者進行肌肉放鬆訓練。
聲音要求:訓練時,一般是施治者本人用語言指示求治者放鬆,說話聲音應低沉、輕柔和愉快。
準備工作:讓求治者靠在沙發上,盡量使自己坐得舒適些,讓求治者閉上眼睛。
然後,告訴求治者:
“我現在來教你如何使自己放鬆。為了做到這一點,我將讓你先緊張,然後再放鬆你身上的肌肉群。先緊張後放鬆的用意在於使你能體驗到什麼是放鬆的感覺。因為隻有知道了什麼是緊張的感覺,我們才能更容易體驗出什麼是放鬆的感覺,從而學會如何保持這種感覺。現在,我先讓你體驗一下肌肉緊張的感覺。”
施治者用手握住求治者的手腕,同時告訴求治者:“請用力彎曲你的前臂,與我的拉力形成對抗;請用力回收你的前臂,同時體驗肌肉緊張的感受。”(大約持續10秒)
“好,請你放鬆,不再用力。盡量放鬆,體驗感受上的差異。”(停頓5秒)
“這就是緊張放鬆的基本用意。下麵我將讓你逐個使身上的主要肌肉群緊張和放鬆。從放鬆雙手開始,然後是雙臂、腳、下肢,最後是頭部和軀幹。”
(停一下)
“現在我請你……”
第一步:“深深吸進一口氣,保持一會,保持一會。”(大約10秒)
“好,請慢慢把氣呼出來,慢慢把氣呼出來。”(停一會)
“現在我們再來做一次。請你深深吸進一口氣,保持一會,保持一會。”(大約10秒)
“好,請慢慢把氣呼出來,慢慢把氣呼出來。”(停一會)
第二步:“現在,伸出你的前臂,攥緊拳頭,用力攥緊,注意你手上的緊張感覺。”(大約10秒)
“好,現在請放鬆,徹底地放鬆你的雙手,體驗放鬆後的感覺。你可能感到沉重、輕鬆,或者溫暖,這些都是放鬆的標誌,請你注意這些感受。”(停一會)
“我們現在再做一次。”(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