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18年24周記(1 / 2)

周日,雨後的清晨,輕輕的將窗戶打開,清新的空氣撲麵而來。沒敢打擾家人休息,早上5點,太陽還沒有出來,簡單的洗漱了一下,換上裝備就出門了。

街道上顯得那麼空曠,左右望去,竟無一人。特別喜歡這種寧靜的感覺,沒有車輛的轟鳴聲,沒有電動車從身邊的飛馳而過,沒有人群的喧囂。一個人奔跑在寬闊的街道上,宛如整個世界都靜止在了這一刻。

跑到公園後,空氣的清新,加上樹木的清香,迎風而過,仿佛穿梭到了沒有機械的時代。先我一步而來的跑步軍團,幾乎每次早上跑步都能碰到。見麵後的第一句話就是:“跑幾圈了?”

三公裏過後,公園的人逐漸增多。以40-60歲年齡段的為主,很少見到再年輕的人了,有些老人(當然也不老,也就60多歲),甚至4點多就從家裏出來,開始往公園走。經常見到的一位,年齡看上去也得60多了,身體結實有力,往往會超我一圈,相當之牛b,對其佩服之極。

跑步軍團經常在超我一圈的時候,身上的手機就開始手播報:“您已經運動12公裏,用時1小時5分鍾20秒,請減速”,“您已經運動10公裏,用時56分34秒,請減速。”最近這幾周運動,直接將我的播報功能關閉了,我那平均一圈6分半,7分的成績真是不好意思放出來了。

當我跑步回來的路上,打開支付寶——體育服務,準備報名第二天的挑戰賽時,發現昨天的獎金居然是0。停下腳步想了想,不對啊,昨天明明運動1萬步以上了啊?怎麼會沒有了?看到“未提交成績”幾個字,才想想來,前兩天這個挑戰賽已經由日常運動5000步自動上傳,改成達到目標後,需要手動提交,才發放獎勵金,哎!隻能怪自己太粗心了。

回來路過菜市場,看見已經有人開始賣艾蒿,才想起來馬上要端午節了,我想現在的人已經沒有幾個知道端午節的具體來曆了吧,當然也包括我在內,大家隻知道端午節是為了紀念詩人屈原的。

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夏季的第二個月)登高,順陽在上(順應天道),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的日子,所以五月初五稱為“端陽節”。因古人紀年通用的天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guǐ))地支,按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順序算,農曆正月開始為寅月,五月正好是“午月”,而午時又稱為“陽辰”,所以“端陽節”又稱為“端午節”。

後因戰國時期楚國的屈原在該日抱石跳汩(mì)羅江自盡,國君為樹立忠君愛國的形像,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裏,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裏,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粽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因質量中心上傳了一個關於研發中心人員未按流程進行工作,直接將未存檔的程序發送給了營銷中心的公告,幾個大佬又在品質交流群裏從下午4點“交流”到快晚上8點。

第二天早上就聽到《寧向東的清華管理學課》第59講《建設性的衝突》,裏麵講到“在任何團隊或組織中,要完全消除衝突是不可能的,甚至也是不必要的,適度的衝突甚至有可能會給組織帶來一定的活力。”

“領導者必須要在團隊的合作生產和相互溝通中,刺激團隊保有一定程序的‘建設性衝突’。”

《易經》講陰陽平衡,書中有雲:“日中則昃,月盈則食”(可能引用這個不太恰當,實在是讀書不多,想不出別的了),適當的衝突確實有力於發展,但是這種衝突要是擴展到影響了個人生活,就背離了“衝突”的初衷。

本周公司進行六西格瑪(six sigma)培訓,為期三天。當上午第一節開始,老師講述一些理論知識後,才意識到了自己的本職工作理論知識實在是不怎麼樣。

日常的工作幾乎都是以實戰經驗為主,對於理論知識知之甚少。“5s、精益生產、fema、is9000、14000、18000”等等等等這些東西都在用,對於其內的專業名詞有時甚至會叫不出來,對此深感不安。

突然想到電視劇《亮劍》中,革命勝利後,共產黨內的將領,隻有實戰經驗,對於書本上的理論知識是知之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