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倫的造紙術極大地促進了東漢造紙業的發展,造紙技術也不斷提高。東漢末年,東萊(今山東黃縣)人左伯造出了質量很高的紙,成為曆史上又一著名的造紙能手。他造的紙比“蔡侯紙”更加光潔細膩,成為當時名貴的書寫材料。
在“蔡侯紙”的推動下,東漢人孔丹還發明了著名的“宣紙”,它因盛產於安徽宣城而得名。宣紙又叫“四尺丹”,是為紀念孔丹而得名。它是國畫藝術的重要載體,使我國的國畫藝術興盛兩千年而不衰。19世紀末,宣紙還曾獲得巴拿馬博覽會金質獎章。
蔡倫用自己的非凡才華,為人類文化的傳播和發展做出了偉大的貢獻。但是,東漢時期政治腐敗,到了安帝時,宦官和外戚輪流執政,統治階級內部矛盾重重,互相傾軋。安帝元初三年(公元114),竇太後因蔡倫長期保衛宮廷有功,封他為“龍亭侯”,封地在今陝西省洋縣,故後人又稱蔡倫造紙為“蔡侯紙”。
安帝讓蔡倫主持校正經傳文字。公元121年,有人向漢安帝告發,蔡倫從前奉竇太後的命令,曾參與謀殺漢安帝祖母的事件。蔡倫獲悉後,不願意受此侮辱,服毒自盡了,草草終結了一生。
為了紀念蔡倫的萬世功德,人們為他造廟塑像。在蔡倫的故鄉桂陽(今湖南郴州),元朝曾重修蔡倫廟。在他的墓地陝西洋縣龍亭輔,也有祠廟,每年有地方政府代表致祭。過去國內和日本的造紙工人都奉他為祖師。蔡倫的偉大功績,將永遠受到人類的尊敬和紀念。
自公元3世紀至4世紀,紙張基本上取代了簡、帛,成了我國惟一的書寫材料,促進了我國科學文化的傳播和發展。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我國在各個時代都生產出有代表當時工藝水平的紙。晉朝時的“側理紙”;南北朝的“凝光紙”;唐宋時期四川的“十色箋”和“薛濤箋”;北宋時期的“澄心堂紙”;南宋時期的“金粟山藏輕紙”;明清時期的“宣紙”等等。其中“左伯紙”質地勻淨細密,色澤鮮明而很受人們的歡迎;“澄心堂紙”色彩種類很多,紙麵砑磨光滑,以半透明而平滑的紙麵上隱現出鳥獸花木形象(水紋紙)而聞名;“宣紙”以潔白光潤,堅韌細密,長不變色等優點名馳中外,享有“紙壽千年”的盛譽。
造紙術由中國首先傳到了朝鮮和越南,大約在隋朝末年(公元610年),由朝鮮又傳到日本。往西又傳到撒馬爾罕,以至巴格達、大馬士革、埃及與摩洛哥。到了公元1150年在阿拉伯人統治下的西班牙開始造紙,這是歐洲第一個造紙工場。
1212年羅馬教廷征服了伊斯蘭教統治下的西班牙之後,造紙業才在歐洲迅速發展起來,這比蔡倫發明造紙術的年代整整晚了1000多年。直到18世紀末,西洋紙仍然幾乎全用手工製造。
現代的造紙業雖均已改用機器打漿和抄紙,但它的基本原理,還是與中國舊造紙方法相同。造紙原料的十分之七八已為木漿所代替,但造高級印刷紙、卷煙紙、宣紙和打字蠟紙等仍使用蔡倫所用過的破布、魚網、麻頭和樹皮等原料。
英國著名科學家弗蘭西斯·培根評價“四大發明”時說:“它們改變了世界上事物的全部麵貌和狀態,又從而產生了無數的變化;看來沒有一個帝國,沒有一個宗教,沒有一個顯赫人物,對人類事業曾經比這些機械的發現施展過更大的威力和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