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我國高等教育製度實行改革,開始向學生收取教育費用。當時大多數家庭的經濟水平還處於一個比較低的階段。任正非明白,對於貧困家庭來說,這是一項巨大的開支。對於那些有能力上大學而又因為家庭困難不能上大學的學生們來說,這是人生的一大遺憾。任正非相信知識改變命運,於是華為向教育部捐獻了2500萬元作為寒門學子基金。
在這次捐獻的過程中出現了一個小插曲。任正非把這個基金叫做“寒門學子基金”,後來有人建議改叫“優秀XX”基金,任正非聽後非常氣憤,他說:“我認為出身貧寒並不羞恥,而思想與知識貧寒,出身高貴也不光榮。我的青少年時代就是在貧困、饑餓、父母逼著學中度過來的。沒有他們在困難中看見光明、指導,並逼迫我們努力,就不會有我的今天。”最終,還是將其命名為“寒門學子基金”。
華為公司對教育的貢獻不斷增加。多年以來華為在陝西省安塞縣和甘肅省永靖縣捐助建設了五所希望小學和一所希望中學,幫助貧困的孩子上學接受教育。按照計劃,華為將捐助建設更多的希望學校。1998年8月,中國遭遇特大洪澇災害。華為捐助了價值2500萬元的無線通訊設備,用於被洪水破壞後的通訊基礎設施的恢複。此外,華為的員工還捐獻了1500萬元現金,用於受災地區學校的重建,使災區的孩子盡快地重返校園。同時,海外的華為辦事處人員也積極為教育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2005年底,在印度辦事處的每位員工將他們半天的工資捐獻給了向失學孩子提供受教育機會的非政府機構parikrma。
任正非非常關心教育,特別是貧困學子和貧困地區的教育。他的這種回報社會的理念也影響了華為的所有員工。任正非明白,自己走過的路太艱難了,為了下一代避免重走自己的路,他要盡應有的能力。在華為的人才招聘上,任正非經常對那些招聘人員說:“我們要多收一些出身貧寒的學生,他們從小吃苦耐勞,在以後的工作中更加能夠經得起挫折和磨難。”華為每年都要招大量的新員工,很大一部分是來自貧困山區的大學生。1992年,任正非出訪美國考察,回到國內後就中國的落後感慨地說:“我們的國土和美國的國土大致相等,但西藏、新疆就占去大部分,雲貴高原的大山又占去一部分,餘下不到一半的國土卻生活著近十億人民(2007年中國內地的人口總數達到13.0628億)。教育經費的缺乏,文化素質的低下,是中國不發達的一個重要原因。”
任正非所走過的路影響著華為的每一步行動。因為明白貧寒學子求學的不容易,如同自己,所以設立“寒門學子基金”;因為明白知識的重要性,如同對於華為,所以在教育的支持上不遺餘力。對於任正非來說,他成長的過程中社會對他並不公平,父親是一個老實的文化人但卻在“文革”中被批鬥,母親需要照顧好7個孩子,精神上也承受著巨大的壓力。但是任正非並沒有抱怨這一切,隻是默默地耕耘,實現著“中華有為”的夢想。在自己變得富裕後,不忘伸手助人一臂之力。漢賦大家司馬相如言:“有非常之人,然後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後有非常之功。”任正非就是這樣一個非常之人。
4.英雄不褪色
任正非在一次采訪中指出:“建立一支宏大的、能不畏艱難困苦英勇奮鬥、能創造成功的幹部員工隊伍,首先必須自己艱苦奮鬥,起一個帶頭作用。”任正非的這種品格,對自己是一種激勵,對公司是一種財富。
2000年《福布斯》雜誌的排行榜上,任正非成為中國大陸排行榜上的第3名,估計個人資產為5.4億美元。至於這個數字是否確切,尚無定論,正如記者采訪胡潤核實數字的確切性時得到的答案:能對數字負責,當然也隻是估計出來的。任正非自己直言:“我看公司並不富裕,我個人也沒多少錢,你們看我像有錢人嗎?你們最了解,我常常被人誤認為老工人。財務對我最了解,去年年底,才真真實實還清了我欠公司的所有賬,這世紀才成為無債的人。”任正非對外界一直低調,相信沒有人知道他有多少資產,但可以肯定的是,華為2006年的銷售額為84.5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為656億元,是全球華商高科技500強排名第二的公司。作為華為公司總裁的任正非資產必定可觀。
出身貧寒的中國企業家身上往往存在一種矯枉過正的現象。因為以前吃苦太多,一旦發達之後就揮霍無度,但是任正非是個例外。華為創辦之初他就和員工同吃同住,現在也常能見到他去食堂排隊吃飯。任正非講到的常常被人誤認為老員工之事就是發生在食堂裏麵。一些新到的員工見到任正非穿得那麼樸素,就覺得他是老員工。任正非很少穿西裝、打領帶,被員工形容為一副和藹可親的“農民伯伯”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