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華為員工已由最初的6人發展到800多人,這時,當人力資源部經理把每人的薪酬數字報給任正非時,由於人數太多,他已不可能對每個人的績效都熟悉。於是,任正非就要求人力資源部拿出一個薪酬方案製度來。人力資源部成立了薪酬設計小組,專門研究此問題。薪酬設計小組在三個月內開了十幾次會,而且會中每次都爭論甚至“吵架”,但每次都無法得到最終的結果。隨著會議的召開,他們甚至開出個“唯心主義”來:因為老是在西麗湖開會,所以肯定就會“稀裏糊塗”,於是趕緊換個地方,到了銀湖,結果兩次搞定。其實,小組人員都明白,他們就是在這十幾次會議和“吵架”中找出了問題,積累了經驗。當然,還有一些問題沒有弄明白,最後還得請香港的谘詢公司來做。
但幾次“吵架”也得出了一個很好的結論,那就是設計薪酬體係框架時,一定要把人與職位分開。其間還總結出了“三要素評估法”,即知識能力看投入、解決問題看做事、應負責任看產出。經過這樣的評估後,把計算出的每個職位的分數製成職位係列表,從而得出哪些職位等級是平行的,哪些職位是重疊的。在平行職位上的就可以實行薪酬相等製度,這在科研公司裏有利於消除官本位思想;有職位重疊的就合並,以便節約成本、壓縮管理層級,這就能有效地解決企業的內部公平性問題。
到1999年,華為目前延用的人力資源管理架構基本形成三位一體的形態,即績效管理體係、薪酬分配體係和任職資格評價體係,三者三位一體,互通互聯,形成動態的結構。
這套標準的優越性在於,華為對員工的評價、員工的待遇和職位不一定具有必然的關聯性。在擺脫利益裙帶關係之後,職位隻是企業中員工做事的一個簡單標誌。任職機製去除了官本位後,員工上升通道自然打開,於是才有了這樣的“神話”:時年23歲的李一男,在進入華為第二周就一躍成為高級工程師,半年後任中央研究部副總經理,一年後升任中央研究部經理,次年成為華為最年輕的副總裁。
企業要讓員工在工作中首先有公平感,因為公平感會使廣大員工心情舒暢。否則,會使員工積蓄怨懣,影響工作,甚至這會成為企業巨大的隱患。任正非強烈要求設計薪酬體係,就是為了讓所有的員工都能夠受到公平的待遇,調動大家的工作積極性。
66.輪崗製:我的成長不能沒有你
俗話說:“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但如果讓員工在企業內部流動,這句話就可以反過來說成“流水兵鑄就鐵打的營盤”了。輪崗製就成功地解決了這一問題,因此受到了許多企業的青睞。
人們用“樹挪死,人挪活”來形容換工作帶給個人的機遇,但從企業的角度講,這意味著人才流失和再度招聘與培訓的高昂成本。“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既然人才流動是種必然現象,那麼企業不妨試試讓員工在公司內部流動。俗話說:“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但如果讓員工在企業內部流動,這句話就可以反過來說成“流水兵鑄就鐵打的營盤”了。輪崗製就成功地解決了這一問題,因此受到了許多企業的青睞。據了解,目前國內外一些大型高科技企業如海爾、聯想、西門子、愛立信、柯達等,都在一定程度上采用這種人才管理策略。不過,它們施行的具體目的和在具體實行中使用的方法又有所不同。
華為的輪崗製更多是在幹部層中施行的。在華為,最早提出崗位輪換的是前華為副總裁李一男。當時他給任正非寫了一個報告,建議高層領導一年一換,這樣不容易形成個人權力圈、造成公司發展整體不平衡。該建議得到了任正非的認可,並立即在華為推廣開來。華為公司明確規定,要為幹部提供機會,為其創造能擔當重任的條件,高中級幹部層實行製度性輪崗。
隨著任正非的敦促和公司的發展,華為的崗位輪換製日益成熟起來,它主要發揮了四個作用:
首先,有意識地安排員工輪換做不同的工作,可以讓員工取得多種技能,更快地成長起來。同時各部門也能挖掘出各職位最合適的人才。
其次,避免員工因在同一崗位所處時間太長而產生“老大”思想,有效避免了官僚主義風氣的產生。
第三,有效解決了企業內部部門之間在交流合作中出現的問題。企業內部部門與部門、人與人之間的信息交流和相互協作經常會出現問題。用企業員工自己的話說就是:“總部製定政策的部門不了解一線客戶需求,出台的政策很難執行,瞎指揮。服務部和事業部有隔閡,話說不到一塊兒去。”沒有切身的體會是很難做到換位思考的,而實行輪崗製正是解決這個問題的良方。
最後,讓人才流動起來,有效地解決了工作中的惰性問題。中國有句古話:“流水不腐,戶樞不蠹。”這句話用來形容“輪崗製”在企業中的作用再合適不過了。華為員工對此的評價是:“任何人在工作中都需要挑戰和新鮮感,在一個崗位太久,就會形成惰性,而輪崗製則會使人對工作充滿新鮮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