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老華與謝皇後(1 / 2)

晚宴開始了,曉涵覺得非常開心,喝酒時也顯得很盡興。老華勸曉涵少喝點,但她隻是點了點頭,端起酒杯還是不停地和老華碰杯。

“喝點酒,有啥子大不了的。”曉涵歪著頭看著老華,她的目光一貫的富有挑戰性,小模樣讓人又氣又愛。

“我知道你心中感到焦灼,準確地說,是對未來的渴盼。”老華笑了笑,起身說,“等一下,我要去洗個澡,我的臥室裏就有浴缸,自己擺弄的。”見曉涵有些發呆,老華猶豫一下走進浴室。嘩啦嘩啦的水聲,時緩時急地從衛生間裏飄出來。呆在水缸裏的老華想象著一個女人,那個女人是謝皇後,她那飄拂的長發,那柔軟的唇,那光潔的胴體,在氤氳的水霧中,她一定靚麗如一株含苞待放的桃花,這一切想象都讓老華有些意亂情迷。想像著和謝皇後的相處,老華在心裏歎息,機會失去了,自己怎麼就沒這勇氣呢,他有些恨自己。閉上眼睛,他想象著謝皇後迷人的樣子。那一次,在宮裏,在柔和的燈光下,謝皇後頭發披散著,水珠閃著亮光,一襲乳白色的浴袍,玲瓏曲線和白皙肌膚隱約可見,她撫摸起來一定象鵝卵石一樣圓潤。淺嗔低笑的謝皇後在老華的眼前晃悠,讓他著迷,他恨不能馬上把謝皇後摟在懷裏,一口吃掉她。

那一次,老華在謝皇後身邊站了好久,好久,踟躇不安。或許是良心發現,或許是確實缺乏勇氣,想象著謝皇後的脫稚嫩和清純,心存好感,他不想在謝皇後沒有防備的情況下,去強迫謝皇後的。想到那一次差一點被他傷害,老華覺得有些後怕。

洗浴出來,夜有些涼了,山洞外的雨水淅瀝,一陣寒意襲來,老華拿衣衫披在曉涵的身體上。曉涵已經爬在桌子上睡了,老華呆呆地望著山洞外的蕭蕭雨水,他在想著謝皇後怎麼會這麼長時間沒有音訊,是不是真的出了什麼事呢。

老華沉浸在思索中,他蹲在山洞口,用一根樹枝在地上畫著一個人字,他覺得人從蒙昧狀態一路走來,站立取代了爬行,文明代替了愚昧,在更多的時候,人表現出人性,但也還未脫獸性。一撇一捺之間,上半身代表著人性,下半身代表著獸性,人性和獸性的轉換其實隻在一念之間。不過,一般地,獸性隱藏在人性之下,人性仍然閃耀著光輝。獸性處在人性的指導之下,便是兩情相悅的美好,否則,便是萬劫不複的罪惡。老華覺得自己能在那個時候沒有傷害謝皇後,是對自己內心至愛的不斷的守望。他想象著自己的愛,早已被植根在心際,他知道隻要堅持,就會出現奇跡,意念中謝皇後邁著自由從容的步子,輕盈而溫柔,她跋山而涉水而來,沉醉在彼此迷人的微笑裏。

謝皇後會唱一些俚曲。就是有些軟一點,那歌聲,象是一聲輕柔的呼喚,是對老華內心一次溫柔的觸及。

想像著謝皇後唱歌的樣子,似枕邊一束夜來香,溫暖著自己有些涼意的心脾。望著細雨下的臨安城,老華憧憬著和謝皇後執手相看,在開滿繁花的樹下,理一理謝皇後鬢角的發絲,聆聽彼此的心語。兩個人一塊聽一些喜歡的曲子,在睡前說一些可愛的故事,訴說著一天的歡喜和樂趣。感歎著日月無情,世事無常。淋過雨的空氣,疲倦了的傷心,對以後的不可知總是那樣不經意地滲入到他的心中,他不知道朝庭與蒙古人之戰的未來走向,也不知道和謝皇後未來的走向。老華隻是一任地想象著和謝皇後的感情能有一個好結果,覺得和她是一種相知的緣分,他找到自己的至愛,他很珍惜。這是為了一種理想,為了同樣的願望,他希望和謝皇後能夠經常在一起,希望能夠一起思考,解決問題。人生如夢,歲月無情,一切都是過眼雲煙,老華曾經想象著到春天的時候和謝皇後一塊看梨花,想象著和她一塊去看雪,想象著和她一塊去臨安城外,在一望際的遠方隻有他和謝皇後兩個人,他們有一片牧場,放一群羊,謝皇後為她生幾個孩子,然後,他們就在那裏終老一生了。

謝皇後騎著一匹雪白的馬,她穿的是一襲質地很輕很柔的白紗長裙,正策著馬馳騁在月夜裏。

“小謝,你要去哪裏?是不是來找我的?”

謝皇後回頭衝著老華嫣然一笑:“不,我要去一個地方。”

老華睜開眼睛的時候,山洞外依舊是雨水淅瀝,隻是變幻了時空,變幻了季節,變幻了人與世界。他分明記得剛才謝皇後這裏來看一下自己的,但他看到謝皇後策馬遠行的時候,卻聽到她說要去一個地方。

原來是南柯一夢,老華自嘲地笑了笑,把手中酒一飲而盡。

輕嗟一聲,朦朧中,謝皇後又來了,她微微一笑,一股溫馨甜蜜的氣流會在老華的心間彌漫,他有著一種說不出來的幸福滋味。

“老華,你的儒雅,溫柔,風趣,幽默,風流,倜儻都和我想象的是那麼的吻合,我待字閨中時,就曾經是那樣的迷戀你,到處收集你的詩和曲,自吟自詠中聊以自的慰。見你不高興時,我的心底會不由得掠過一聲輕輕的歎息,但希望你過得好,願你快樂幸福的願望會蓋過情感上的一切。日子如常,隻要我想念你需要你時就能感知你的召喚,聽你傾訴,我很自足,覺得人的生命中如果有你那樣一個知己也就足矣。但我有時會勸自己要離開你,這令我有時會莫名其妙。”謝皇後說,“我現在代替皇上行使權力,世人說我是垂簾聽政,可是,我們是大宋子民,應當想著治理國家。我來當權,這一驚世駭俗之舉,世人不服氣的。現在,我重用賈似道,而實際上卻是他高瞻遠矚。現在,忽必烈請一些儒教大宗師,自金滅亡後,一些漢人並未出任任何官職,不過,那些人,一介布衣又何需趨炎附勢,我是敬仰他們的。有一些漢人向忽必烈灌輸自己的漢人的思想,想所作所為,意在改善天下儒生低賤的政治地位,引導遊牧民族的統帥能以儒治國,以漢法治漢地。然而,我希望有更多的漢人為了國家戰死疆場。你沒有象文天祥那些人一樣樹起反對蒙古人的旗幟,現在,你歸於山林,我如果再與你眉來眼去,總會引來種種流言蜚語。我覺得你不是貪生怕死之輩,在蒙古大軍圍合州之城時,我曾竭力謀求救國救民之策,你說,死不難,誠能安社稷、救生靈,死而可也。奈何,舊朝老臣,以一己之力為著自己的理想奔走,為著一個知識分子的良心苦苦擔當,全然不顧世俗的道德評判,其內心的焦慮,外在的困頓可想而知,十年舊隱拋何處,一片傷心畫不成,世上有幾人懂他的苦心。現在,你一個人隱居在山洞裏,是不是也時常苦惱,朝代更迭,曆史的塵煙又在你身後築起高高的塊壘,很少有人能看得清你的麵目了。我鬱悶時便會吟詠你的一些詩文自娛。當然,現在,時下流行一個叫元好問的人詩,他說,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癡兒女。君應有語,渺萬裏層雲,千山暮雪,隻影向誰去。橫汾路,寂寞當年簫鼓,荒煙依舊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風雨。天也妒,未信與,鶯兒燕子俱黃土。千秋萬古,為留待騷人,狂歌痛飲,來訪雁邱處。這個元好問去並州赴試,途中遇到一個捕雁者。這個捕雁者告訴元好問今天遇到的一件奇事:他今天設網捕雁,捕得一隻,但一隻脫網而逃。豈料脫網之雁並不飛走,而是在他上空盤旋一陣,然後投地而死。元好問看看捕雁者手中的兩隻雁,一時心緒難平。太和五年乙醜歲,赴試並州,道逢捕雁者雲:今旦獲一雁,殺之矣。其脫網者悲鳴不能去,竟自投地死。予因買得之,葬之汾水之上,累石為識,號曰雁邱。大雁殉情的事強烈的震撼了他,詞的開篇便陡發奇問,破空而來。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死相許是何等極致的深情。遙想雙雁,天南地北冬天南下越冬而春天北歸,幾回寒暑中雙宿雙飛,相依為命,一往情深。既有歡樂的團聚,又有離別的辛酸,但沒有任何力量可以把它們分開。而網羅驚破雙棲夢後,愛侶已逝,安能獨活。於是脫網者痛下決心追隨於九泉之下,自投地死。在孤雁長眠之處,當年漢武帝渡汾河祀汾陰的時候,簫鼓喧鬧,棹歌四起,平林漠漠,荒煙如織,簫鼓聲絕,一派蕭索。古與今,人與雁,更加感到鴻雁殉情的淒烈。但是死者不能複生,招魂無濟於事,山鬼也枉自悲鳴。對殉情鴻雁的禮讚,鴻雁之死其境界之高,上天也會嫉妒,雖不能說重於泰山,也不能跟鶯兒燕子之死一樣同歸黃土了事。它的美名將千秋萬古被後來的騷人歌詠傳頌。元好問提倡自然主張情性之真,倡導雄勁豪放的詩風提倡性靈神韻格調的兼容,主張李杜並列提倡多元繼承的詩風,開郝經詩歌理論之先端,他的詩歌於喪亂詩的思想價值和山水詩的審美價值,真實地反映了金朝被滅亡,人民遭塗炭的社會現實,包融了他對喪亂事實的曆史審視,作出了曆史的評價,從而增加了思想的深度。七歲能詩,人稱神童。曆官鎮平、內鄉、南陽縣令,尚書省掾、左司都事,早年有誌於經世治國,壯年時曾自負動可以周萬物而濟天下,靜可以崇高節而抗浮雲。但長期的懷才不遇和麵對黑暗的現實,使他逐漸清醒,出仕和歸隱的內心矛盾開始加劇。遺山涉足於詩詞文散曲和筆記小說,他的詩題材多樣,內容豐富,其中反映當時人民飽受天災人禍之苦的作品,真實具體,富有感染力。其詞則被譽為金朝一代之冠,以蘇辛為典範,博采眾長,兼有婉約豪放等諸種風格。現在,你和我一樣,心情都不是很好,我知道在你內心深處也是想和我一起抗戰的,如果你願意出山,也算圓了你和我一份人間好緣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