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攻城失利(1 / 3)

“我隻是一個初涉江湖的黃毛丫頭,再說,也不知道兩位有什麼驚世絕技,叫我怎麼跟著你們學呢?”曉涵覺得麵前的兩個兩者挺可愛的,便打趣到,“想收人家當徒弟,總得先問一下人家是否答應吧。”

老華看了一眼納罕,點一下頭。

納罕也衝老華點一下頭。

兩個老者走向屋子外。

曉涵不明白兩個老者想幹什麼,見兩個人走向石屋子的後麵,自己也隨後跟了過去。屋子後麵都是一些打製的石製品。芒山石雕,劉曉涵是聽說過的。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永城市芒山群的山頭最高也不過一百多米。但芒山承載的漢文化及大量的文物古跡及傳說,使芒山聞名於世,獨秀於豫東大地。

水秀因其清幽,山靈因其奇石。芒山之石,厚重笨拙卻無奇可言,但芒山腳下石雕民間藝人的巧手,卻點石成金。很多粗糙、笨重的石塊,在石雕藝人的精雕細鑿之下,祥龍騰雲駕霧,猛獅威武莊嚴,還有一些近似小工藝品的石狗、石猴、石牛及石臼、石碗、石硯。芒山的舉世聞達是近十來年的事,而芒山石雕卻已經從新中國成立前就在豫、魯、蘇、皖周邊地帶揚名立萬了。石獅、石羊、石麒麟是最常見的石雕,而鏤空龍雕是一種石雕絕活。鏤空龍雕就是在雕刻的石龍與承載石龍的石板之間絕大多數都雕空,這樣使石龍猶如淩空盤旋,真正的活”龍”活現。芒山腳下祖傳石雕藝師雕刻的鏤空石龍曾經在全國石雕工藝品展覽中獲獎。芒山腳下的石雕藝人很多,曉涵想,這個納罕也就是一個雕石頭的吧。

曉涵見老李頭立在一石獅子麵前閉著兩眼不說話,她走過去,見納罕兩隻手合在胸前,口中還念念有詞。

稍傾,那老頭大叫一聲,便將麵前的石獅子舉過頭頂,最令曉涵稱奇的是那納罕居然用一隻手,而且還把五根手指插進了石獅子體內。

從此,曉涵決定潛下心來,跟隨這兩個老頭習文練武,隻是在想到冉瑋或者是元好問的時候,會有一些惆悵。

江湖上傳言元好問已經和姝妹生有4子5女,他的詩內容豐富,一些詩篇生動反映了當時的社會動亂和百姓苦難。

醉酒時,曉涵會回想起元好問當年赴並州趕考時的往事,途中碰到一個捕雁的人說,他捕殺了一隻雁,另一隻逃脫的雁悲鳴不止,然後投地而死。少年聽後非常感動,從獵人手裏買回了那隻殉情的雁,把它葬在了汾河邊上,立碑刻下“雁丘”二字,並即興感懷寫出一首傳世之作《摸魚兒》,這也是曉涵彈吟的曲子: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歡樂趣,別離苦,是中更有癡兒女。君應有語。渺萬裏層雲,千山暮雪,隻影為誰去。

“曉涵,這是哪個人的曲子。”老華呷著酒,他很想知道曉涵現在想些什麼。

“他是元好問,一個世代書香之家,別號遺山,是詩壇巨擘。當初,是我讓他追從忽必烈,其間江山易主,風雲動蕩,遺山憤世吟詩、為官恤民、為士請願、奔走存史。元好問曾在金朝出仕為官十餘年,而在金亡後的20餘年,他象一個矢誌不渝的文化活動家、教育家、史學家,長年奔波於晉冀魯豫一帶,宣揚儒學,搜集編撰金史。可是,他最想告訴後人的卻是他對詩詞的喜愛,他最為得意的大概也是他在詩詞上的造詣,最沉重的是他以宣揚儒家文化、挽救天下斯文為己任。雖然他5次赴汴京應試,33歲才走入仕途,但元才子之名依舊譽滿北國,詩狂他日笑遺山,飯顆不妨嘲杜甫。他對自己的詩才也是極為自信。”曉涵歎息一聲,不再言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