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中國古代曆史上,有一種製度似乎並沒有引起後世修史者的關心,但諸多曆史事實表明,這種製度在解析古代上層權力結構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它就是“太上皇”製度。
從曆史來看,最早的太上皇製度大約濫觴於趙武靈王自稱“主父”,傳位於王子何。雖然,這時還沒有“太上皇”一說,但實質上,趙武靈王本人就是太上皇。關於“太上皇”的來曆,據說出自秦始皇之口,這位一統天下,功與天高的人先給自己冠了“皇帝”。他又想讓自己的帝業世世代代傳下去,故稱自己為“始皇帝”,意即為“最早的皇帝”,後世呢,用數來記,稱作“二世”、“三世”、“四世”……以至於萬世,傳之無窮。但按照中國傳統政治道德的要求,在自己和後代尊貴的同時,還要讓自己的長輩也要高人一等。所以,他就追尊他已死去的父親秦莊襄王為“太上皇”。但是這種給死人“太上皇”的稱號沒有任何意義,真正讓“太上皇”實至名歸的是漢高祖劉邦。而“太上皇”則是的他父親劉太公。
我們知道,漢高祖劉邦的父親劉太公本是一村夫,在楚漢之爭時為楚霸王項羽所俘,苦頭沒少吃。所以,劉邦一統天下後對這位老父親很是尊敬。但作為皇帝,就必須有一套天子威儀,他讓手下人製作禮儀,可但回到家中,又不能不做出孝子的模樣,每五天看望老父一次,行拜見禮,然而心上卻極不痛快。這位流氓皇帝想:我是天下之尊,卻要朝見老頭子,朝臣如何看我呢?我可是天的兒子,無緣無故多了一個爹,不成體統,威嚴何立?
劉邦本是喜形於色的人,幾次給老爹行禮後,就被老爹的管家看破了。管家找到劉太公,語重心長地說:“天上沒有兩個太陽,人間也不能有兩個皇帝並立。今上皇帝雖然是您的兒子,但卻是天下萬民之主;您盡管是皇帝的父親,然而也還是個臣子。您現在以人臣的身份接受皇帝的禮拜,這樣一來,皇帝的權威又怎能確立呢!”
劉太公一聽這話,先是覺得對,後來就覺得不妙了。他可知道自己的兒子是什麼樣的人,當初,項羽要殺他吃肉,劉邦可是想要分點的。所以,當劉邦再來看望他時,他立刻拿起掃帚,跑到門口,接著向後倒退,既象是仆人迎接主子,又表示對兒子屈尊來臨的不敢當。
劉邦一見老爹這樣,有些惶恐,從車上跳下來攙扶老爹。這時劉太公又參照管家的話,說道:“皇帝,你是萬民之主,怎麼能參拜於我,壞了國家大法。”
劉邦聽了這話,真是欣喜異常,於是稱乃父為太上皇。
唐代學者顏師古對“太上皇”解釋道:“太上,極尊之稱也。皇、君也。天子之父,故曰皇;不預治國,故不言帝也”。也就是說,它不是最高權力的象征,而是封建皇帝對其父親或退位皇帝的極端尊貴的稱號。正是因此,在我國漫長的帝製時代中,“皇帝”前後遞嬗,紛杳而至數百人,但真正做“太上皇”的卻寥寥數人。
原因很簡單,皇帝寶座的誘惑力任何人都無法抗拒,一個人一旦坐上這個寶座,輕易就不肯下來。一般而言,帝製時代的皇帝們大抵隻有三種結果,要麼病死於龍榻,要麼被外來的武力趕下台;要麼是活著讓出皇帝寶座。
可最後一種結果出現的幾率幾乎為零,但一旦出現,裏麵就必有問題。任何一個皇帝都怕在活著的時候喪失掉皇權,那些禪位去做太上皇的,實乃形勢所迫,非他們所願。
這是一種上層權力極不情願的轉移,一種無可奈何的交接。有些皇帝是因為國事艱難,皇冠變為“愁帽”,甚者寶座搖搖欲墜,朝不保夕時才去當太上皇。有些皇帝是受到了武力脅迫,不得不稱太上皇。又有些是因為厭倦了權力鬥爭,這種厭倦表現在他無法解決麵臨的政治問題,出於某種考慮,隻好讓出皇帝之位,退居二線。本書中所羅列的十位太上皇雖然情況各異,但其形成原因絕不出上述三種分析。這些太上皇,由於授受之際的情況不同,其境遇也各不一樣。好一點的仍操秉朝政,差一些的悠遊林泉,頤養天年,而景況淒慘的則與階下囚一般無二。
我們從這些太上皇身上,看到了帝製時代上層權力的變遷有多麼的艱難,中國的“仁義禮孝”在這種權力變遷中顯得蒼白無力,一種看似和平方式的權力交接其實都是血與血的大雜燴。它完全不同於改朝換代的權力轉移,也不同於權力的自然(皇帝的死亡)傳承,它是一種權力變遷。所謂變遷,就是太上皇與新任皇帝之間必要有變遷的原因與過程和結果。原因是複雜的,過程是曲折的,結果是可料的。他們到底做錯了什麼?讓權力從自己眼皮子底下轉移。在上層權力的變遷中,他們何以把握不住,從而淪為“死皇帝”——太上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