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乾隆——太上皇的獨角戲(2)(1 / 2)

但事多玄機亦多坎坷,這首詩不知什麼原因竟然落到了和珅的手裏。和珅看後,非常妒忌,擔心朱珪一旦受到重用,會對自己構成威脅,就立即跑到太上皇那裏“告密”,挑撥離間,說這是嘉慶帝“欲市恩於師傅”。和珅這一招非常陰毒,並且非常有效。早在乾隆年輕時,他就在培養、考察暗定皇儲中竭力防範他所暗定的皇儲與朝臣結黨的現象發生。即使是他當上太上皇後,這種思維慣性依舊不能停止下來。他雖然把皇位讓了出去,但任何人都看得出來,他還想獨攬朝綱,所以,他理所當然地不願意見到兒子向恩師賣好之類的事情發生。所以他很不痛快,便谘詢東閣大學士、軍機大臣董誥的意見。董誥擔心這事會牽連到嘉慶,急忙叩頭奏道:“聖主無過言!”

乾隆這才冷靜了一些,思慮了許久,認為“家醜”不可外揚,就告訴董誥:“汝大臣,善為朕輔導之(指嘉慶帝)!”

這句話讓嘉慶逃過了一劫,可是,他的老師並沒有躲開。當時朱珪正在廣州翹首期盼來自京師的佳音,不料突然接到一道上諭,給了他“當頭一棒”:“前因大學士缺出,朱珪科分較深,學問素優,人亦端謹,是以降旨令其來京,原欲將伊補授大學士。乃節據魁倫奏到,粵東艇匪駛至閩浙洋麵肆劫,是朱珪於署理總督任內不能認真緝捕,咎實難辭。本當治以應得之罪,姑念其操守尚好,前任安徽巡撫辦理尚無貽誤,茲特加恩,仍令補安徽巡撫。”

朱珪的好夢眼看就要成真,卻被和珅給橫插一杠,美夢破碎了不說,還弄得“雞飛蛋打”,從兩廣總督的高位上跌落下來。作為臣子,朱珪又有什麼辦法?也隻能將懊惱吞進肚子裏!可是,對嘉慶來說,這真是一個“晴天霹靂”的消息,眼看著恩師被貶,自己卻無能為力。表麵上這是和珅慫恿太上皇的結果,其實,還是因為乾隆不肯放下權力的實證。

也就是說,在此時的嘉慶朝,真正唱主角的並非是皇帝嘉慶,而是太上皇乾隆與大臣和珅。說嘉慶傀儡也罷,說他不敢跟老父親對抗也罷,總之,這個時候的嘉慶皇帝並不是一個合格的皇帝,因為他根本還沒有握住皇權的拐杖。

太上皇的權力歲月

雖然,乾隆帝在太上皇歲月裏仍舊理政。但從其個人來說,進入老年,理政不如早年之勤勞,識人不如早年之明察,辦事不如早年之決斷,體力漸衰,精神不支。而一切軍國要務仍要由他一人決斷,習慣站在權力高峰的君主不會因自己精力的衰退而讓出權力。嘉慶皇帝當然很識趣,“自丙辰(嘉慶元年)即位以來,不欲事事。和珅或以政令奏請皇旨,則軌不省。曰:‘惟皇爺處分,朕何敢與焉’。”老皇帝掌握實權,但管不了事,新皇帝又不敢管事,正因為如此,和珅得以狐假虎威,竊取權力,擅作威福。

任何專製統治者,當他經曆了漫長的人生道路,到達晚年,日益走向生命的終點時,他的知識、經驗非常豐富,對生活中出現的問題部形成的一套固定的反應模式,幾乎是以不變應萬變。他的思想和性格也發生了重要的變化,年青時代的許多優點,日益向其反麵轉化,頑強變成頑固,自信變成自負,嚴格變成嚴苛,道德上的正當要求變成僵化的清規戒律。甚至心理失常,行為怪異,出人意料。人們既不能理解他,又不敢違背他。

所以,越是這樣,他的權力欲望就越強。他不允許自己的權威受到絲毫漠視。嘉慶元年,湖廣總督畢浣奏折不按格式書寫,乾隆絲毫不以此為小節,認為這是對自己最高權威的漠視,不顧任何人的勸說,降旨斥責,甚至將畢浣交部議處。這的確就是一件小事,可他絲毫不放過向任何人宣揚自己權威的機會,這件事後,他借題發揮道:“即自嘉慶元年以後,內而部院各個衙門,外而督撫大吏,章奏事件,都要我來瀏覽,隨時訓示,豈有因授受之典,即自暇自逸,置政事於不問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