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李從珂與石敬瑭
趙匡胤的青少年時代,是五代中最混亂的時期。連年不斷的戰爭,使大批的都市村邑化作焦土廢墟,廣大人民慘遭殺戮和掠奪,屍橫原野,瘡痍滿目,餓殍遍地,民不聊生。即使在沒有遭受戰禍的地方,交替上台的各個軍閥,為了籌集戰爭資金,橫征暴斂,拚命搜刮,生靈塗炭,苦不堪言。
933年,一代名君後唐明宗死了以後,他的兒子李從厚繼承了帝位,即是閔帝。當時,周圍不少實力強大的軍閥都磨刀霍霍,窺視著皇帝的寶座。其中有割據長安的明宗養子李從珂和占據晉陽的明宗的女婿石敬瑭。這二人都曾是明宗的得力助手,協同明宗南征北戰,功勳卓著,地位顯赫。李從厚即位後,對他倆都存有戒心。果然,李從珂由於不滿閔帝由別人來代替他的藩鎮職務的命令,首先在長安發動了叛亂,多次擊退了朝廷派來討伐他的軍隊,不久就攻占了洛陽,廢除了閔帝,自己當了皇帝。閔帝在位隻有五個月,就從皇帝的寶座上被拉了下來。
李從珂從長安出發的時候,許諾部下的將領和士兵,占領洛陽以後,發給每人一百緡錢作獎賞。攻進洛陽城以後,他立即召見三司使詢問朝廷府庫裏存有多少錢。回答說有幾百萬緡,可是打開府庫一看,隻有幾萬緡。李從珂大怒,下令搜刮都城居民的財產,新設房屋稅等,企圖千方百計拚湊原來向士兵許諾的賞金,但也隻籌集到二十萬緡。不得已隻好減少賞金的數量,將領每人隻給七十緡,士兵每人隻給二十緡,違背了當初的許諾。將領和士兵們大失所望,怨恨地說:“除去菩薩(閔帝),扶立生鐵(李從珂)。”當時的軍隊就是這樣,有奶便是娘,在他們身上,絲毫也沒有對君主的所謂忠誠;考慮的隻是金錢,誰給錢就擁護誰,誰給的錢多,就擁立誰當皇帝;而一旦給少了,就可以立即把他廢除,轉而倒向賞賜多的軍閥一邊。所以,為了掌握和控製軍隊,最重要的莫過於擁有大量的養軍費用。也就是說,確保財源,就能得到天下。於是,那些軍閥為籌集軍資,千方百計,到處奔走。有時,結交商人,以得到他們的資助;有時,親自經商牟取暴利。當然,對人民的壓榨、搜刮也越來越厲害。據說李從珂曾經問宰相等大臣:“軍不可不賞,人不可不恤,今將奈何?”而當時的軍閥和李從珂一樣,有著同樣難言的苦衷。
石敬瑭對李從珂當皇帝一直耿耿於懷,無法忍受。他自以為是明宗寵愛的女婿,比明宗的養子李從珂和後唐王室的關係更為密切,終於萌燃起把被李從珂奪去的帝位重新奪回來的念頭。於是,在他的治所晉陽拚命地積貯錢財,擴充自己的勢力。對石敬瑭的行動,李從珂十分恐懼,為了削弱石敬瑭的力量,他命令石敬瑭由河東節度使(治所在山西晉陽)轉任為天平軍節度使(治所在山東鄆州)。石敬瑭一看,這是故意要他離開經營多年的根據地,搶奪他的地盤。事到如今,隻有拒絕這一命令,舉兵反抗,別無他路。但又感到,要推翻李從珂的統治,還沒有足夠的力量。於是,他接受了幕僚桑維翰和大將劉知遠的勸告,決定向北方的契丹請求援助。
二、燕雲十六州的割讓
契丹是生活在內蒙古東南的鮮卑族的分支,是遼河上遊蒙古族係統的一個新興起的國家。10世紀初,契丹中間一個部落的酋長耶律阿保機統一了近鄰各部落,公元916年建立國家,國號為大契丹國。由於他們的興起與遼河有著密切關係,所以進入中國境內的部分契丹又稱為遼。在中國,以後就都把契丹通稱為遼,這個國家的正史也叫做《遼史》,耶律阿保機即是遼太祖。遼太祖實現了民族統一以後,不久就進一步擴張勢力,滅亡了東方的渤海國,遠征西方的黨項等各部族,妄圖稱霸北亞地區。另一方麵,在國內使用渤海人和漢人耕種農業,從漢人那裏引進製絲等生產技術和其他先進的中原文化,迅速健全和完善國家體製。
遼太祖死後,由他的第二個兒子堯骨繼承了帝位,他就是曆史上的遼太宗。這時,契丹已經完成了統一國家的任務,如旭日東升,正尋求向外進一步擴張勢力。得到石敬瑭的請求,遼太宗認為,這是進入中原的大好機會,立即表示同意,但要石敬瑭答應以下條件作為出兵援助他的代價:親自對遼朝稱臣,對遼太宗行父子之禮,在征服後唐後,立即割讓盧龍道及燕門關以北各州給遼。對契丹提出的這些苛刻條件,劉知遠認為太過分,不能全部答應。他向石敬瑭勸諫說,稱臣已經足夠了,行父子之禮未免太過分。還指出,隻要多用金帛賄賂,自然就能使契丹出兵,不能同意割讓土地,以免今後成為國家的大患,到時,後悔也就來不及了。可是石敬瑭卻充耳不聞,一意孤行,同意了契丹割地的要求。
遼太宗接受了石敬瑭的請求,親自率領五萬鐵騎、三十萬大軍出雁門關直奔晉陽,解了石敬瑭的晉陽之危,又一鼓作氣,攻下洛陽,幫助石敬瑭滅掉了後唐。石敬瑭終於如願以償,登上了皇帝的寶座,建國號為晉,曆史上稱他為晉高祖。根據原來的約定,石敬瑭立即把河北的幽州(現在的北京市)、薊州(薊縣)、瀛州(河間縣)、莫州(任丘市)、涿州(涿縣)、檀州(密雲縣)、順州(順義區)、新州(涿鹿縣)、媯州(懷來縣)、儒州(延慶縣)、武州(張家口市宣化區)、蔚州(蔚縣)和山西的雲州(大同市)、應州(應縣)、寰州(朔城區東北)、朔州(朔城區)十六個州割讓給了遼。除此以外,每年向遼貢納歲幣帛三十萬匹,對契丹國王稱父王,而自稱兒皇帝。石敬瑭割讓給遼的地區總稱為燕雲十六州,但是,稱為燕雲是北宋末期以來的事,在這以前,叫作幽薊、幽燕、燕代等。
割讓燕雲十六州這件事,正如劉知遠所憂慮的那樣,成了中國的百年禍患。以後的五代各個王朝和北宋都曾多次出兵,試圖奪回這一地區,但每次都失敗了。在一百八十年中,燕雲地區一直被契丹占領著。不僅如此,而且這一事件還開創了外來的少數民族政權統治中國的先例。以往,北方少數民族也有入侵中原地區的,但往往在搶奪了物資和擄掠了人口之後,很快撤回自己居住的地區。而從此以後,少數民族的入侵,轉變為以占領土地為主要目的,其結果,繼契丹之後,金、元以及清等相繼在中國建立了所謂“征服王朝”。
石敬瑭割讓給契丹的十六州中,也包括宋太祖的原籍所在地涿州,由於這次割讓,趙氏一家失去了故鄉,再也不能踏上祖先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