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先南後北

在削弱了藩鎮勢力,加強了中央集權以後,如何繼承周世宗未能完成的統一天下大業,是擺在太祖麵前的一項重要的曆史使命。周世宗在位時,領土雖然已有擴大,但宋朝建國初期的領土,也隻占全國的一半。長江以南,南唐、吳越、荊南、湖南、南漢各國,仍舊割據一方。另外,在四川有後蜀,北方山西境內是北漢,而燕雲地區則被契丹占領著。應當采取怎樣的征服步驟?是先征討南方,還是先平服北方?這是周世宗時候就遇到的重大問題。有一次,太祖突然來到趙普家中訪問,故意提出將先攻取太原(北漢)。對此,趙普表示堅決反對。據說,太祖大笑著說:“吾意正爾,姑試卿耳。”不過,太祖的本意是不是要繼承周世宗的策略尚很難肯定。太祖曾跟隨周世宗征討過南唐,也參加了周世宗親自領導和指揮的北伐,對北麵敵人力量強大這一點有切身體會。但是,他並不是一個性格固執的人,他之所以采取先南後北的戰略,也許隻是不敢反對大多數人認為首先應該南征的意見,而隻好附和趙普的意見罷了。後世有許多史家都認為,太祖采取“先南後北”策略的結果,使整個宋代沒有能奪回燕雲十六州,並導致北方民族大肆入侵,從而不得不自始至終實行屈辱的對外政策。內藤湖南博士也認為,太祖采取先弱後強、先易後難的方針,這最能證明太祖沒有周世宗這樣的魄力,宋代近四百年中一直軟弱無力,正是由於采取了這一方針的結果。但是,近年來,有二三位中國學者認為,太祖采取“先南後北”的戰略,完成了統一天下的大業,實現了全國人民長期以來的願望,應該加以肯定。當時,如果不解決南方的分裂局麵,先去攻打契丹,是十分冒險的。其結果,宋代將成為繼五代以後的第六個短命的王朝,不但不能奪回燕雲十六州,而且會拖延全國統一的時間,從而加重人民的痛苦。在這裏,姑且不論“先南後北”策略的是非得失,如果說,世宗和太祖的統一策略有所不同,那正是反映了堅決果斷的世宗和穩健現實的太祖在性格上的差異。

二、最初的征服

就這樣,太祖從接位的第四年開始,著手征討南方。但具體部署與王樸向周世宗獻策中所說的不同,首先是向十國中最小的國家荊南與湖南開刀。

荊南由高季興建立,又叫南平國,它的疆域最大時也隻有江陵(荊州)等三州,即今天的湖北江陵、公安一帶。本來,像它這樣小的國家是很難獨立自保的。半個世紀來,它能夠在夾縫中生存下來,是占了地理上的光,起了各國分立割據緩衝地帶的作用。隨著中原王朝與南唐的對立,唐代時候主要的交通要道大運河被封鎖,南方各國與北方的貿易除了通過海上外,陸路交通隻有經過荊州才能北上。這樣,江陵就成了陸上南北交通的要衝。當時,這裏建立了一個規模很大的茶葉貿易集市,北方商人販運到中原的茶葉等南方特產,都是從荊州采購去的,這為荊南開辟了一項巨大的財政收入。隻是,這個小國夾在中原王朝、南唐和後蜀三個大國之中,為了能生存下去,高氏對鄰近的三個大國誰都不敢得罪,就是對距離很遠的閩和北漢及北方的契丹也保持著一定的聯係。不過,它十分狡猾,一邊經常卑恭屈膝地向這些國家獻媚稱臣,一邊又看準機會掠奪一些小國向這些大國貢奉的禮品財物。當時人們都對高氏的這種不顧廉恥、不講信義的行為十分蔑視。高季興死後,他的兒子高從誨繼承了第二代王位,當時被稱為高賴子(高無賴)。

湖南是荊南的南部鄰國,原來是由木工出身的武將馬殷建立的楚國。這裏物產豐富,靠輸出茶葉獲得了巨額利潤,在開封等中原王朝的許多都市裏,都有湖南人開設的專門販賣茶葉的貨棧。在這個靠經濟立國的割據政權中,大商人都成了官僚,參與國家的軍政大事,這種情況是在其他割據政權中沒有的。

馬氏被南唐滅掉後,其部將周行逢在國內立即宣布自立。但是,在他死後,統治集團內部發生混亂,周行逢的繼承人、其子周保權請求宋朝救援。太祖認為,這是求之不得的絕好機會。於是,立即以幫助平息內亂的名義出兵湖南。處在宋與湖南中間的荊南,因為沒有力量阻止宋軍前進,也就在宋軍的逼迫下,歸順了宋朝。湖南也沒有進行多少抵抗,就被宋軍攻下,隨即也投降了宋朝。

宋朝對處在長江中遊一帶的荊南和湖南的征服,不但獲得了已經成為生活必需品的茶葉以及其他大量財貨,而且在後蜀和南唐兩個大國之間紮進了一根釘子,切斷了兩國間的聯係。特別是後蜀,在周世宗時已被封鎖了北麵邊境,現在宋軍又控製了長江的出口,就像裝在布袋裏的老鼠,宋朝下一步的矛頭所指,當然是後蜀無疑了。

另外,對宋朝來說,荊南、湖南是它最早征服的地方,所以特別注意在這兩個占領國實施的統治政策,並作為今後對各征服國實施的占領政策的模型。在平定荊南、湖南後,宋朝除了對這些地區減免租稅,並對罪犯減刑或給予釋放、允許士兵解甲歸田外,還繼續讓這兩國的文武官員擔任原來的職務。在重要的州,則派遣中央大臣擔任知州,代表朝廷加以管理,而在湖南各州設置通判,監督州的政務。上麵所說的設置通判就是由此開始的,並作為一項策略在被征服地區實施,後來擴大到全國。

三、五代時期的四川

四川周圍群山險峻,形成一道天然屏障,易守難攻,到中原去的話,必須經過唐代詩人李白詩中所說的“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的棧道。另外,從岷江順長江而下到東南的途中,大巴山脈切割了奔騰直下的激流,形成了舉世聞名的三峽。從這裏順流而下容易,溯江而上卻十分困難,一般要比沿江而下多費三倍時間。出了三峽,就開始進入平原地帶,也就是上麵所說的屬於荊南的江陵地區。

作為天然要塞的四川,其中心部分是土地肥沃的成都平原。從很早時候起,這裏農業就十分發達,並且由於養蠶業十分興盛而成為有名的蜀錦產地。另外,還盛產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鹽———岩鹽。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形成了經濟上的自給自足。四川的中心城市在唐代的時候叫益州,當時是僅次於揚州的有名的大城市,因此有“揚一益二”的說法。由於地理環境的緣故,每當中原混亂不休的時候,這裏往往成了獨立王國。諸葛孔明在著名的三國時期,幫助劉備建立的蜀國就是其中之一。唐代時候,由於中原發生叛亂,玄宗、僖宗也曾因避難來到這裏。

唐末混亂時期,朝廷無暇顧及這裏,原是靠販賣私鹽出身、人稱“賊王八”的王建盤踞當地,他在唐朝滅亡後,立即宣布獨立。可是不久,公元925年,王建被後唐莊宗滅亡,而後唐派往四川的新節度使孟知祥又反叛朝廷,第二年宣布獨立。曆史上把王建所建立的王朝稱作前蜀,孟氏所建的王朝稱為後蜀。

從唐末以來,許多貴族文人為了躲避戰亂,紛紛來到四川,蜀國政府對這些人采取了優待政策,使唐代的宮廷文化在這裏得到廣泛傳播。其中參與籌劃王建所立的前蜀的韋莊,就是一位出色的詩人。當時以他為核心創建的被稱作花間詞的流派,成了五代文學的中心。繪畫方麵,以擅長羅漢畫著名的禪月大師貫休也流亡寓居到這裏。另外,在蜀國宮廷裏,還專門建有畫院,彙集了當時很多有名的畫家,其中有對宋代繪畫產生了巨大影響的著名的花鳥畫家黃筌。這裏,還是自唐代末年以來,雕板印刷的先進地區,在五代明宗時中原馮道等刻印九經的同時,蜀國也刻印了蜀九經,被稱為是最好的刻本。除此之外,蜀國還刻印了《文選》、《初學記》、《白氏六帖》等好幾種大部頭的書。

蜀國之所以有如此繁榮的宮廷文化,靠的是它豐富的物質財富的滋養。在後蜀孟氏統治期間,府庫盈實,社會比較安定,於是,君臣競相奢侈,連便器上也鑲嵌了珍寶。1964年發表的王建墓的發掘報告,對其宮廷生活的某個側麵已有所反映。最近,孟知祥墓的發掘情況也有報道,從他的墓葬中,充分反映了他生活的豪華奢侈。

四、平定後蜀

宋朝成立不久,很快就征服了荊南和湖南,這對後蜀來說,是一個沉重的打擊。蜀主孟昶立即急急忙忙地派使者到北漢,準備與北漢結成同盟,對宋朝形成夾擊之勢。可是,這一密信落到了太祖手裏。太祖抓住這把柄,高興地說:“吾西討有名矣。”乾德二年(964)十一月,太祖派王全斌與王仁贍率領六萬大軍,分兩路出兵攻蜀。出發前,太祖設宴招待出征將士,席間,一員武將宣誓說:

四川若在天上,固不可到,在地上到則平矣。

太祖聽了大喜。對王全斌等將領們說:

凡克城寨,止籍其器甲、芻糧,悉以錢帛分給戰士,吾所欲得者,其土地耳。

出征那天,正值都城大雪紛飛,太祖穿著厚厚的貂裘皮衣在朝廷處理公務,猛然回頭看見侍從,不禁觸景生情地說:“我被服如此,體尚覺寒,念西征將帥衝犯霜霰,何以堪處!”於是,立即脫下貂裘衣服,派人送到王全斌那裏。王全斌接到裘衣,感激得涕淚交流。

五十年來,後蜀幾乎不知道戰爭,軍隊中將領士卒都是老弱病殘,毫無戰鬥力,即使憑借棧道天險,也無法阻擋勢如破竹的宋朝軍隊。第二年正月,宋軍跨越天險,一舉攻入四川盆地,從都城開封出發,隻用了六十餘天就使後蜀投降歸順。

後蜀如此不堪一擊,主要原因是四川人民受盡孟氏統治集團的殘酷剝削與壓榨,已經對它完全喪失了希望。有這樣的傳說,宋軍入蜀前夕,一些放高利貸者在門上掛起寫著“今召主收贖”的牌子,聲明所有欠債一筆勾銷。“召”暗指“趙”,“贖”暗指“蜀”。這句話的意思是姓趙的君主將征服收複蜀國,這說明連經營高利貸的富人也歡迎新來的統治者。

然而,進駐四川的宋軍,對於四川人民來說,並不是救世主。特別是駐紮在繁華的成都城內的宋朝軍隊,大肆掠奪,把成都搞得亂七八糟。將帥王全斌等不但不製止,還帶頭擄掠女子錢財,藏匿府庫財物,占為己有,並日夜宴飲作樂。史書記載說,“蜀人苦之”。 還有,喝得醉醺醺的宋軍將校竟騎著馬,拿著刀,闖入人群密集的經營藥材的集市,公開搶奪商品。對宋軍的這種暴虐行為,四川人民進行了堅決的反抗,“盜起四方”的狀況,直至近兩年後才基本平息。四川使者每次赴朝廷,都要控訴王全斌等人的罪行。於是太祖派人到四川進行了實地調查,證明情況屬實,隻好把那些罪惡嚴重的將領召回都城加以審問,而將領們則互相推諉責任。然而,對於宋朝來說,無論如何這些人畢竟是平定蜀國的有功之臣,須鄭重處理,不能像一般罪犯那樣將他們逮捕入獄。所以隻交給行政機關處理,根據法律,原該定為死罪的,結果太祖也赦免了他們。這完全是征服者的邏輯,四川人民的痛苦一點也沒有減輕,仍然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