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喝酒的皇帝

當我們閱讀宋代的基本史籍李燾《長編》中太宗朝部分時,很快就能發現,太宗在與近臣的交談中,常常涉及他本人的人生觀和對生活的態度。太宗時代,隨著對官製的整頓,充實了史館機構。淳化五年(994),在宮中設立了起居院,負責撰寫“起居注”和“時政記”。一到月底,就將“起居注”和“時政記”送交史館,作為以後編修實錄時候的材料,並成為一項製度。通過對史館的整頓充實,太宗時候的修史製度比較健全,這大概也是太宗的很多語錄得以留存下來的一個原因。由於太宗有讓自己的言行詳細地流傳於後世的強烈願望,所以,常常盡量讓史官多記錄。太宗在與近臣的交談中,不僅僅限於國家軍政大事,也廣泛涉及個人生活和對昔日往事的回憶等,由此可以窺見太宗的個人品質。同時,這些談話記錄,也勾畫出了太宗這個人物的形象輪廓。

太宗與太祖雖然是同胞弟兄,但他們的性格卻有很大差異,這甚至在他們製定政策、處理國家大事時也表現出來。而最明顯的是兩人對酒的態度截然不同。太祖是個十足的酒徒,連一些國家大事都在酒席上決定,而太宗幾乎不喝酒,他曾多次親口說過“朕居常罕飲”,“春夏以來,未嚐飲酒”等類似的話,甚至說節儉得“常以鹽湯代酒”。

由於太祖和太宗各自的誌趣愛好不同,兩人的思想很難得到溝通。《聞見近錄》記載著這樣一件事:太祖有一個寵姬名叫金城夫人,有一次,在後苑的酒宴上,太祖滿滿地斟了一杯酒勸太宗飲,太宗堅決拒絕,而太祖卻不肯罷休,非要太宗喝幹這杯酒不可。太宗回顧了一下殿庭說:“金城夫人折此花來乃飲。”於是,太祖命令金城夫人折花。當金城夫人剛走到庭下,太宗挽弓搭箭就把她射死了。然後,抱著太祖的腳,流著淚懇求太祖:“陛下方得天下,宜為社稷自重。”太祖卻不動聲色,照樣飲酒不誤。

二、親裁政務

太宗不但不喜歡飲酒,而且對遊玩娛樂也不感興趣。他曾說:“朕素尚儉約,不喜田獵聲色之娛。”說明對生活非常嚴肅謹慎,勤於政事,盡量不把時間浪費在宴飲遊玩上。據他自己說,他每天的日程安排十分緊湊:“辰巳間(午前八時)視事,既罷,即看書,深夜乃寢。五鼓(四時)而起,盛暑永晝未嚐臥。”每天的生活很有規律。“孜孜為治”是太宗的座右銘,也是他頗以自負的地方。他曾自我吹噓說:“朕雖德愧前王,然於政事,靡敢怠惰。”又說:“朕之聰明,雖不逮漢文,然每上章言事,未嚐不再三省覽,求其理道。”

到了晚年,太宗更加勤勉。每天早上,在長春殿接受百官朝拜,參議政事。早朝結束後,立即到崇政殿裁決處理軍政大事,直到中午,還顧不上吃飯。侍從大臣看到太宗這種廢寢忘食的情景,勸他早朝結束後就先在前邊長春殿上進食,然後再到崇政殿處理政務。但太宗卻對宰相說:“文王自朝至於日中昃,不遑暇食,此自有故事。”接著又自我鞭策說:“寸陰可惜,苟終日為善,百年之內亦無幾爾,可不勉乎!”一到舉行科舉考試的時候,常常對上千份答案,親自從早到晚,接連幾天進行審查。

按照常理,一些財政、司法方麵的細小案件,本來是由主管機構處理的,但是太宗卻常常親自審閱文書,親自裁決。他曾對宰相說:“或雲百司細故,帝王不當親決,朕意則異乎此。若以尊極自居,則下情不得上達矣。”太宗以此作為行動的信條。有一次,開封一居民因為家奴丟失了一頭小豬,擊登聞鼓直接控告到朝廷。太宗看到訴狀,命令賜給那人一千錢抵償丟失的小豬,然後對宰相說:“似此細事悉訴於朕,亦為聽決,大可笑也。然推此心以臨天下,可以無冤民矣。”不過,無論怎樣,像丟失一頭小豬這樣的事,是根本不需要皇帝過問的。盡管如此,太宗還是親自作了裁決,並表現出極大的興趣。

在太宗看來,為了濟世安民,無論什麼事都不能聽憑他人,必須由天子親自決定。所以,在財政方麵,就是錢糧等細碎的事情他都親自過問,密切監視經營上的不正當行為。太宗曾頗為得意地宣稱:“隻如前代帝王昏弱,天下十分財賦,未有一分入於王室”,“朕今收拾天下遺利,以贍軍國,以濟窮困,若豪戶猾民,望吾毫發之惠,不可得也”。 為此,太宗特別注意選拔任用官吏。據他自己所說:“朕親選多士,殆忘饑渴”,“庶使岩野無遺逸,而朝廷多君子爾”。 另一方麵,為了嚴密監視文臣武將的言論行動,專門設置了皇城司等作為監察機構,向全國各地派遣大量密探特務,充當皇帝的耳目。

在勵精圖治、勤於政務這一點上,太宗認為自己絕不比曆代帝王遜色而頗為自負,並激烈地批評以往的帝王。例如,他評論後周太祖郭威:“為人多任權詐,以胥吏之行,圖帝王之位,安能享國長久?”批評後唐莊宗得了天下後沉湎於酒色遊娛之中,結果,統治不到三年,就被推翻。太宗還常常以唐末五代帝王的惡行暴政作為前車之鑒,引以為訓。他曾對近臣說:“唐末帝王,深處九重,民間疾苦,何嚐得知!每一思之,誠可警畏。”不僅如此,就是對實現了“貞觀之治”、在後世享有盛譽,並被看作是天子楷模的一代名君唐太宗李世民,也不以為然。批評他每做一件事,必先大肆宣揚,還把治理國家的成績統統記載在史書上,以達到流芳百世的目的,指責唐太宗是個愛好虛名的皇帝。對唐太宗的評價尚且如此,可想而知,其他的人,在太宗的眼裏更是不在話下了。

三、讀書與書法

對太宗來說,在處理繁重的政

務後,業餘的愛好和樂趣,首先是讀書。他曾對近臣說:“朕年長,他無所愛,但喜讀書,多見古今成敗,善者從之,不善者改之,斯已矣。”太宗也的確讀了不少書,那部《太平禦覽》足足有一千卷,太宗命令史館每天進呈三卷,計劃在一年中把它通讀一遍。宰相等認為,天寒日短時間少,一天讀三卷,有傷聖體,勸告太宗不必抓得這麼緊。太宗卻說:“朕性喜讀書,開卷有益,不為勞也。此書千卷,朕欲一年讀遍,因思學者讀萬卷書亦不為勞耳。”終於按照計劃,用一年時間讀完了這部書。

太宗還喜歡親自寫詩作文,經常使群臣與他唱和。這種情形,是在太祖時所沒有的。據記載,淳化元年(990),曾收集太宗的詩文編成禦製詩文四十一卷,收藏在宮中書庫裏。真宗時,呂文仲也曾進呈《新編太宗禦集》三十卷,而《宋史·藝文誌》中著錄有《太宗禦集》一百二十卷,太宗撰寫的大部分詩文都被收集在內。可惜的是,這部詩文集後來散失了,沒有流傳下來。

在藝術方麵,太宗十分喜愛書法。他說:“朕退朝未嚐虛度光陰,讀書外嚐留意於真草,近又學飛白,此雖非帝王事業,然不猶愈於畋遊聲色乎!”“朕聽政之暇,聊以自娛爾。”因他在書法上有很深造詣,被列入宋代著名書法家之列,其書法遺跡也被選入供人臨摹的碑帖中,一直流傳到今天。

很多當時著名的書法家都曾指導過太宗練習書法,其中有四川後蜀投降宋朝的王著。宋朝統一天下後,原來南唐、吳越、後蜀等割據政權中,入仕做官的藝術家都被集中到都城開封,並受到保護,王著就是其中之一。當時,這些降宋的割據王朝把原來藏在各自宮廷裏的很多書法方麵的碑帖、墨跡獻給了朝廷,而朝廷也派遣使者到全國各地收集這些東西。以後又把收集來的書畫墨跡收藏在崇文院內,那裏,貯集了數千卷古今著名書法碑帖墨跡。太宗命令王著從這些墨跡中選出特別有名的珍品,編成《淳化閣法帖》。這是中國現存最古的法帖,在中國書法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太宗編集的這部法帖,表示了一個新的時代的書法範例,也是太宗對書法藝術十分熱忱的表現。在這部法帖中收錄的書法墨跡,晉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的作品就占了一半,其餘的作品也多半是屬於王羲之的風格流派,而對於唐代顏真卿等新的書法風格則采取排斥的態度,整部法帖有明顯的複古傾向。其結果,在北宋前期的書法藝術上,王羲之的風格流派十分流行,但因此也沒有產生具有創新精神的優秀的書法家。

四、黃老之道

太宗在對侍臣的言談中,一再引用老子的話,這一點也反映出在他的精神生活中,對老子十分感興趣。例如在本書前麵提到關於他與宰相所講的每天日程安排時就說到:

凡人飲食飽,無不昏濁,倘四支無所運用,更複就枕,血脈凝滯,諸疾自生,欲其清爽,得乎?老子雲,我命在我不在天,全係人之調適。卿等亦當留意,無自輕於攝養也。

太宗生活很有規律,每天很早起床,緊接著就適量飲食,早晚必定服用藥物,對調治身體考慮得十分周到。他的這些養生之道,大概是在高梁河之戰中腿部受傷後開始實行的,而支撐他這種生活的信念,也許就是老子的那些言論。

太宗不僅把老子的言論作為養生之道的準則,並且把老子的思想作為治理國家的指導思想。太宗曾敘述他的抱負說:

清靜致治,黃老之深旨也。夫萬務自有為以至於無為,無為之道,朕當力行之。

參知政事呂端也附和著說:

國家若行黃老之道,以致升平,其效甚速。

這是太宗晚年淳化四年(993)冬天的事,在這同時,太宗還說:

朕每議興兵,皆不得已,古所謂王師如及時雨,蓋其義也。今亭障無事,但常修德以懷遠,此則清靜致治之道也。

所謂清靜,是基於老子的“我好靜而民自正”這句話,意思是無欲才能安靜,這是漢高祖劉邦的功臣曹參實行清靜無為政治、百姓安定的有名故事。從上麵所引述的太宗的講話中可以看到,太宗晚年也很想仿效曹參,實行無為而治的黃老政治。

太宗很早就信奉道教,與道士們的交往十分密切。即位初期,就在鳳翔府終南山修築北帝宮,把道士張守節作為天神祭祀。以後,又把著名的華山隱士陳摶召到朝廷,給予優厚的禮遇,並賜號希夷先生。宮中除了設置道場外,還用了多年時間,在開封城內建造了規模宏大的道觀上清宮。這就是宋代的道教在太宗時開始得到很大發展的緣故。太宗晚年,更加篤信道教,在和侍臣的交談中,經常引用老子的言論,這也許是由於在對契丹的戰爭中遭到慘重失敗對他精神上重大打擊後的影響所致,使他不得不斷絕奪回燕雲的念頭。史書上明確記載說,太宗晚年產生了嚴重的厭戰情緒,多次引用老子的話“夫佳兵者,不祥之器”,思想完全轉到奉行清靜無為政治的黃老之道。後來,宮廷內崇尚道教的風氣,被真宗繼承下來,形成了北宋道教的鼎盛時期。

五、二十年的回想

太宗去世前兩年,在與侍臣的交談中,有一段長篇講話,詳細地總結回顧了自己二十年的統治:

自晉、漢以來,朝廷削弱,主暗臣強,紀綱大壞,僅成邦國。朕承喪亂之後,君臨大寶。即位之始,覽前王令典,睹五代敝政,以其習俗既久,乃革故鼎新,別作朝廷法度。於是遠近騰口,鹹以為非,至於二三大臣,皆舊德耆年,亦不能無異。朕執心堅固,靡與動搖,晝夜孜孜,勤行不怠,於今二十載矣。卿等以朕今日為治如何也?雖未能上比三皇,至於寰海宴清,法令明著,四表遵朝化,百司絕奸幸,固亦無慚於前代矣。

這是多麼自信的話:結束了五代混亂局麵,親自給中國帶來了和平和安定的秩序。字裏行間,充滿了對自己二十年統治的自豪和滿足。的確,這是一個不畏時議、任何批評指責都不能動搖、具有堅強信念的人傾吐的一番肺腑之言。從太宗的這段話裏,又使我們知道太宗即位初期的一些事情,證明了如前所述的從太祖到太宗的繼位是一次政變。在政策方麵,看得出來太祖與太宗兩人之間也有很大差異。而太宗本人是以收拾五代混亂局麵、統一天下、建立新的朝廷製度的創業君主自居的。另外,從這段話中還可以知道,當太宗的那些改革的政策措施一提出,朝廷內外就產生了不少流言蜚語,遭到元老大臣們的激烈反對。由此可見,太宗即位之初,朝廷上政治空氣十分緊張,太宗的處境也是很困難的。對此,雖然史書上沒有明確記載,但可以想象得到,當時朝廷上存在著激烈的權力鬥爭。直到六年之後,廷美一派被放逐以後,這一鬥爭才告結束,太宗的統治地位得以鞏固。在這過程中,太宗不斷地殘酷鎮壓親族,受到後世人們的非議和指責。但是,對於太宗來說,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為了天下國家,也不得不采取這樣的斷然措施。

總的說來,太宗清除了在太祖時候還殘留著的五代軍閥政權上的汙泥濁水,在他身上,已經看不到五代時候的皇帝所常有的軍閥習性。而在太祖身上,則還沒有完全脫去那種軍閥武夫的習氣。這可以從他經常隨意外出、微服私訪、周圍的人勸他要像個帝王的樣子這件事得到證明。與此相反,太宗始終保持著自己是主宰天下的帝王的矜持態度,從他的口中經常發出對前代帝王批判的言論。對於前代有抱負、有成就而享有聲譽的帝王,太宗總是千方百計地想超越他們。在他眼裏,過去的帝王中還沒有值得他學習的典範,即使是唐太宗,也是一個有不少缺點的皇帝。他自以為在統一天下、勵精圖治這一點上,前代任何一個帝王都不及他,企圖親自創造出一個氣宇軒昂、勤勉精明的新的天子形象,成為後代帝王的楷模。

六、君主獨裁體製的創始者

說太宗是君主獨裁體製的創始者,這從太宗對皇帝的稱號的態度上也可得到證明。不管是太祖也好,太宗也好,他們死後的廟號,即正式的皇帝尊號,有一連串非常長的銜頭。例如太宗稱為“至仁宏道神功聖德文武睿烈大明廣孝皇帝”。但是,太宗即位之初,尊號並沒有這樣長,是他在位期間,由於臣下的多次上奏請求,逐漸增加,最後把全部美好的詞句連貫而成的。太宗認為,這些尊崇無比的稱號是名不副實、毫無意義的。所以,多次在臣下奏請所上尊號的文字中刪去了部分字句。他曾下詔表示:

古先哲王,托居人上,蓋務求於至治,豈有尚於虛名。矧乃帝皇之稱,已極崇大,爰自唐室,始加美號,徇臣子之愛戴,著方策之典常,踵事增華,積習無改。朕亦博考載籍,追法古道,既異三五之舊製,深懼賓實之有逾,憮然自思,不遑寧處,自今四方所上表,宜隻稱皇帝。

接著,太宗又對請求給他增添尊號的呂蒙正等大臣說:

“皇帝”二字,亦不可兼稱,蓋起秦始皇,後代因之不改。朕比欲止稱王,屬以諸子封王,為不便耳。

總之。太宗認為,帝王妄自尊大,安居寶座,沾沾自喜於加在自己頭上的美麗而虛妄的稱號,這是不足取的,而致力於實際的軍國大事,實現太平盛世才是最重要的。事實上,太宗也的確是這樣做的。如前所述,太宗不事聲色遊娛,孜孜以求地親自處理國家事務,甚至對財政、司法方麵的細小問題也要親自過問,還常常派遣親信、特務調查掌握各地情況,就是最有力的證明。

因而,把太宗稱為獨裁君主是再合適不過了。正是由於太宗建立了從宋代直到清代延續數百年的君主獨裁體製,而太宗本人不但全麵地完成了這一體製,並且也是最早支配這一體製的名副其實的獨裁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