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牧,戰國時期趙國人,是趙國著名的將軍,戰國四名將之一。
作為一代名將,李牧的生平按其軍事活動大致可劃分為兩個階段。前一段是在趙國北部邊境,抗擊匈奴;後一段是在朝中參與政治軍事活動。終其一生,他主要是作為武將活躍於曆史舞台的。
趙國在趙武靈王進行軍事改革,實行胡服騎射後,實力強大起來了,幾次北上攻打匈奴,使匈奴元氣大傷。但是,到了惠文王、孝成王時期,匈奴各部落軍事力量逐步恢複強大起來,並不斷騷擾趙國北部邊境。趙王便派李牧帶兵獨當北部戍邊之責。約在趙惠文王(前298年——前266年)中期,李牧已成為一位富有韜略的邊將。他常居代地雁門郡(今山西寧武以北一帶),根據實戰需要,他設置官吏僚屬,當地市租全部交入幕府,做為軍費。他厚待戰士,每天宰殺數頭牛犒勞士卒。他根據實際情況采取有力措施加強軍隊的戰鬥力,有效地防備了匈奴的侵擾,贏得士兵們的愛戴。他加緊練習騎馬射箭,重視警報係統,增設偵察人員。在軍事上,嚴明法規:“匈奴若入盜,急入收保,有敢捕虜者斬”。所以匈奴每次人侵,嚴密的警報係統都能發揮威力,士兵迅速退回營壘固守,不敢擅自出戰,使匈奴擄掠無所得。這樣堅持數年,形成了一支裝備精良而素質極高的邊防軍。趙國軍隊在人員、物資上沒有多少損失,為以後的反擊奠定了物質基礎。
匈奴人認為李牧這是膽怯,就連趙國邊境上的士兵也認為自己的將軍是膽小害怕。趙王聽說後,也責備了李牧。但李牧依然我行我素,終於激怒了趙王,把他召回,另派將領替代他。新任將領到職一年多,每當匈奴兵來犯,他都命令部隊出戰,往往受挫失利,損失傷亡慘重,使邊境地區不能按時耕種、放牧。於是趙王又請李牧複出,李牧閉門不出,堅持說自己有病,趙王一再懇請,李牧提出:“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趙王答應了他。
李牧再次到邊境後,仍按原來的規約行事。幾年當中,匈奴來犯一無所獲,但始終認為李牧膽怯不敢出戰。戍邊的將士日日受到犒賞而不被使用,因此,都請求願與匈奴決一死戰。李牧看準了時機,挑選了兵車一千三百輛,精選的戰馬一萬三千匹,獲賞百金的勇士五萬人,優秀射手十萬人,全部組織起來加以訓練。並大縱牲畜,讓人們滿山遍野地放牧。
匈奴見此情景,先是派遣小股兵力入侵。交戰後,李牧佯敗,丟下幾千人給匈奴。單於聞之,率大軍入侵趙地,李牧則出奇兵,以兩翼包抄戰法出其不意包抄匈奴軍,一舉殲滅匈奴騎兵十餘萬人。接著又乘勝滅簷襤、破東胡,降林胡,單於遠遠逃走。其後十多年,趙國北邊穩固,匈奴再不敢接近趙國邊境的城邑。李牧也因此成為繼廉頗、趙奢之後趙國的最重要的將領。由於李牧確保了趙國邊境的安全,使趙國君臣能無後顧之憂地對付強秦的兼並戰爭,實際上,藺相如、廉頗、趙奢等人在政治軍事鬥爭上的每一個勝利,都有李牧的協作支持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