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山西省代縣城裏,有一座頗有氣派的鍾鼓樓。在它的正麵和背麵分別懸掛著“威震三關”、“聲聞四達”兩塊巨大的題匾。傳說這是人們為紀念楊家將不朽功勳,而流傳至今的一處珍貴遺跡。
提起楊家將,人們首先想到的便是楊繼業。曆史上,這位名震關內外的名將,從小就擅長騎射,愛好打獵,武藝也高,20多歲便入仕太原的北漢政權,受到北漢皇帝的信任和重用。當時,宋太祖已經建立大宋王朝,全國統一大局已定。楊繼業便向北漢皇帝提出了“奉國歸宋”的建議,遭到反對。但他並未變心投宋,而是舍命保衛北漢政權。後來,北漢戰敗,楊繼業卻仍在城南與宋軍苦戰。宋太宗早就聽說楊繼業是一員勇將,便派北漢亡國皇帝的親信前去勸降。見到皇帝派來的勸降使者,楊繼業悲憤地大哭了一場,投降了宋朝。宋太宗任命他為左領軍衛大將軍,知代州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他駐守於代州,並於雁門之戰中將契丹擊破。後來就有了一旦契丹見到楊繼業的軍旗,即立刻退兵的轟動名聲。人們給楊繼業起了個外號,叫做“楊無敵”。這以後,楊繼業一直在北部對契丹進行備戰。
楊繼業的顯赫戰功,使得一些心胸狹窄的同僚妒火中燒。一些人給宋太宗寫匿名信,詆毀楊繼業。宋太宗沒有輕信,而是把這些謗書封好交給楊繼業,表示了對他的信任,也使楊繼業更加為宋王朝拚死效命。
雍熙三年(公元986年)正月,宋太宗為了徹底解決契丹對邊境的騷擾,執意全麵進攻契丹,下詔分兵三路進行北伐:東路由大將曹彬、崔彥進率主力從雄州出發北攻幽州;中路由田重進統率,由定州攻飛狐;西路由潘人美、楊繼業統率,出雁門關,攻朔(今山西朔縣)、寰(今山西朔縣東)、雲(今山西大同)、應(今山西應縣)等四州,最終目標是三路大軍會師幽州,與契丹進行決戰。三路大軍同時前進,東路軍剛出擊就遇到契丹主力的迎擊,大敗於歧溝關;中路軍聞聽東路敗北,也不戰而潰;隻有潘、楊的西路軍,出師僅兩個月,便戰果累累,收複了朔、寰、雲、應四州之地,兵鋒直抵桑乾河。但是,由於東、中兩路守軍的潰敗,他們就成了孤軍深入。契丹在打敗東路和中路兩路宋軍後,調集十萬精銳,全力向潘、楊部占領的寰州壓來。朝廷命令潘、楊率軍護送朔、寰、雲、應四州百姓立即遷回代州。在當時大兵壓境的時刻,要完成這一任務非常艱巨。楊繼業經過周密思考,提出一個切實可行的方案:先派人密告雲、朔等州守將,等我軍離代州北上時,令雲州民眾先出,我軍到達應州時,契丹必定會派兵迎戰,這時,命令朔州民眾再出城,同時派騎兵接迎,另派1000弓箭手守住穀口,這樣百姓就可安全內遷。
對於楊繼業這個切實可行的方案,監軍王钅先和主帥潘人美卻堅決反對。他們為了爭功,硬
要楊繼業率兵去打寰州。王钅先說:“你有幾萬精兵為什麼還這樣膽怯?應當直接出雁門關北上!”楊繼業說:“不行,這樣做,隻有失敗。”王钅先陰險地說:“你不是號稱‘楊無敵’嗎,為什麼不敢與敵人正麵交鋒,難道你還有不可告人的打算?”楊繼業氣憤地說:“我這樣做不是怕死,而是要最大限度地減少損失,完成好皇上交付的使命。你既然這樣責問我,那好吧,我現在就遵命前往。”出發時,楊繼業流著眼淚對潘人美說:“這次出兵,必定失利,我是北漢降將,蒙皇上大恩,我願以死報國。”他又用手指著陳家穀(今山西朔縣南)說:
“你們務必在兩翼布置強有力的弓箭手,我轉戰到這裏,你們就出兵夾擊,不然我們會全軍覆沒。”說罷,楊繼業就率兵出發了。經過兩場惡戰,因寡不敵眾,楊繼業戰敗。退到陳家穀時,王銑、潘人美卻率軍早已離開了穀口,楊繼業得不到接應,陷入重圍。雖然他奮不顧身,英勇作戰,終因寡不敵眾,身負重傷,墜馬被俘,最後不屈絕食而死。他的兒子楊七郎也在這一次戰鬥中犧牲。
楊繼業戰死的消息傳到東京,朝廷上下都為他哀痛歎息。宋太宗喪失了一名勇將,自然也感到難過,把潘人美降職處分,王銑革職查辦。
楊繼業死後,他的後代繼承了他的事業。所謂楊家將,其後曆經五代,一直都在北方與契丹進行作戰。兒子楊延昭、孫子楊文廣在保衛宋朝邊境的戰爭中都立了功。他們一家的英勇事跡受到人們的傳誦和讚美,民間流傳的楊家將故事,就是根據他們的事跡發展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