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豐臣秀吉:統一日本的軍事謀略家(1 / 2)

豐臣秀吉(1536—1597年),日本戰國時代末期統一全國的軍事家、謀略家。

豐臣秀吉,原名日吉丸,1536年出生於尾張愛知郡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八歲父親去世後,家境更糟,開始四處流浪,足跡遍及三河、遠江、美濃一帶,當過小僧,幹過雜差,做過仆人。因而從少年時代起,他的思想意識就有異於一般憨直樸素的農家子弟。他對武家權勢者的恣行無忌,由憤懣而豔羨,一些暴發戶的成功又成為其效法的範例。這使他極欲出人頭地。1558年秀吉投到了名古屋的領主織田信長的門下。一年之後,改名為木下藤吉郎,後稱羽柴秀吉。這一選擇對秀吉的命運具有決定性影響。從此,豐臣秀吉追隨信長南征北戰,出謀劃策,屢立戰功,步步榮達,直到掌握了全國政權。

豐臣秀吉從一個默默無聞的農民子弟,一躍而成為最大的封建領主和實際統治全日本的最高君主,固然與他生逢“下克上”的戰國時代的特殊社會曆史背景有關,然而,他在進行力量與智慧的角逐中所表現出來的謀略才能則是他得以脫穎而出,乃至登上權力巔峰的一個重要條件。

秀吉在青年時代就顯露了他那種精於計算,勇於實行的謀略才幹。1562年,美濃國的齋藤軍集結邊境。織田信長決定在邊境要衝墨股築城禦敵,以為出擊依托。墨股與敵人僅一河之隔,麵臨敵陣,又在河流彙合的低窪地區,建城任務艱險異常。信長先後派三員大將前往,結果都因敵人和洪水襲擊慘敗而歸。信長部將由此而無人再敢擔當此任。這時,年僅26歲的秀吉主動請戰。他對信長笑著說:“讓我這個笨人試試看”。然後,建議信長首先佯攻伊勢的北自具教,以麻痹齋藤,並利用這段時間籌集建城材料。隨之,便在秀吉指揮下,分兵三分之一防備齋藤奇襲,剩下的兵力則乘夜間突擊建城。僅用二三天時間,一座城池即出現在敵陣前,並很快出擊,終於平定齋藤龍興。秀吉在墨股築城中表現出的謀略才幹,使他名揚諸國,從此,秀吉備受信長器重,不斷升遷,終於擠入了大名行列,實現了自幼以來的夢想。

豐臣秀吉在群雄爭霸的戰爭中,極善審時度勢,勇於決斷,表現出了非凡的謀略才能。1582年(陰曆)6月2日,織田信長突遭對其不滿的親信部將明智光秀的襲擊,在本能寺被逼自殺。這時秀吉正進軍毛利一族控製的中部。在備中的事鬆城前線,他恰巧截獲了明智光秀向毛利輝元通告本能寺事件的密信,得知信長遇難的消息,他審時度勢,當機立斷,迅速封鎖各交通要道和港口,同時立即派使者和毛利締結和約,即刻率軍東撤,日夜兼程向京都行進。在其他將領因震驚而手足無措時,秀吉率先舉起了討伐光秀的旗幟。6月13日,他又果敢地在京都附近的山崎與明智光秀決戰,並徹底打敗光秀,取得了繼承織田信長地位的主動權。

秀吉一生為人乖巧,極擅察言觀色,巧於心計,善用權謀。織田信長生前,秀吉表現極為忠順。在嚴冬的早晨,他將草鞋揣到懷裏,溫暖後再請信長穿。信長無論何時外出,他都能隨時聽從差遣。他常說,信長對他的恩情“比須彌山還高”。但在信長死後,秀吉卻一意剪除信長遺族和重臣,欲取織田而代之。他首先在六月底確定信長繼承人的清洲會上,成功地擁立年僅兩歲的信長嫡孫三法師為後繼者,挾幼主而握實權,排除了信長的次子信雄和三子信孝襲位的可能。十月,他又以消滅信長仇敵的功臣自居,獨自主辦信長喪禮,對眾將發號施令。這樣,秀吉與織田信孝和信長舊臣柴田勝家的矛盾便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賤嶽一戰,柴田兵敗自殺,信孝也剖腹自盡,從此,織田信長的大權實際上落到了秀吉手中,信長其他舊部和盟友見大勢已去,紛紛歸順秀吉。由此,信長死後僅一年,秀吉便成了日本實際上的第一人。1585年,秀吉被天皇召見,賜以朝臣中最高位——關白(官名,來自中國《漢書》),成為布衣宰相。1586年又被賜以朝臣的姓——豐臣。這樣,秀吉的權力日益具有中央統一權力性質。在奪取軍事和政治的優勢地位後,秀吉感到在信長盟友中對他威脅最大的是德川家康。於是,他煞費苦心,不擇手段,執意要使德川家康進京臣服,乃至不惜以生母與胞妹為犧牲。秀吉欲以聯姻手段行懷柔,決定將胞妹旭姬嫁給家康。其妹早已出嫁,秀吉以增加領地五萬石為條件,迫使其妹夫離婚,然後將旭姬改嫁家康。此後,為解除家康疑慮,促使家康早日進京,秀吉又將生母大政所送往家康所在的三河作人質。最後,終於使德川家康無奈,於1586年10月上京稱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