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由於網絡河蟹的原因,初(河蟹)夜用第一夜代替
原文地址:http://www./publicforum/content/no05/1/184009.shtml
『煮酒論史』[版務處理]從一篇網絡文章談談蒙元時期的處(錯字)夜權
點擊:1209回複:18作者:不能多說話發表日期:2011-2-120:10:00回複
我無意中看到了這篇文章,記得以前曾看過一片豫北農村磚打墓的網絡曆史作文,我想很多人都會熱血沸騰,但是查查曆史書,河南地區蒙古駐軍的數量實在支撐不起來這種規模的大規模的第一夜權以及對起義的鎮壓。
本人在此提出另一個民間傳說,“滿大人”,這個傳說流傳不多隻在河北河南地區部分流傳和“家韃子”的故事交雜在一起,在南方則沒有類似傳說。隻從該傳說的流傳程度來看,蒙元第一夜權似乎更是可信,但是問題也隨之而來,正史記載的江南地區蒙古人數量不足以支持這一製度的流行,僅從遠超數量龐大的漢軍軍戶角度來說,蒙古族統治者也不敢如此明目張膽的實行這一製度,這隻是對南方地區第一夜權的解釋的,轉載的文章中認為是滿清實行了這一製度,但是也可以拿質疑蒙元的理由來解釋滿清不可能實行這一製度,這點我在下麵有解釋。
話說回來河北地區流傳的“滿大人傳說”也是民間流傳並非正史記載,但是卻可以和正史中的滿清八旗圈地抓捕漢人為奴的記載對上,這是一,而對蒙元來說該時期的正史野史的記載都沒有類似的行為,僅僅指對南宋戰爭而言,蒙元滅金滅西夏征服北方時也確實讓大量各族平民淪為奴隸。有人說滿人居滿城不與漢人通婚,這事不假,但是他們忘了滿清初期大量圈地並強逼漢民為包衣的事情。
關於這個滿大人,傳說是十家漢民養一個大人,後來康熙皇帝廢除了這項製度,我懷疑這就是從漢人包衣製度上衍生出來的,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
其二,文章中提到福建,確實八旗軍在福建做了不少缺德事,曾有某八旗軍官長期霸占一個有姿色的夫人,而且在調回北方時曾想帶走後背用金銀贖回,這種事情八旗駐軍確實出現了不少,幸有姚啟聖從中轉圜方始閩地百姓不至於家破人亡。
其三,也是文中的意思,針對第一夜權最有力的文字並不是出自宋元明時期。而是出現在滿清時期,這點也確實值得商榷。
第一夜權和八月十五的故事,這兩個傳說流傳甚廣,但是真的是元朝時期的事情嗎,我們首先分析一下元朝是否有條件實行這個製度。
第一元朝時期進入中原的蒙古族有多少?不到百萬,蒙古在成吉思汗死後數次分家數次內亂,蒙古族數量一直沒有太多增加,蒙元滅宋之戰漢奸軍隊是主力,蒙古族部隊反而成了配角,蒙元手下漢奸軍隊極多,如果真有這種製度蒙元不可能存在世界上了。其次一個村子一個蒙古甲長哪麼蒙古族需要多少人?即便是在中國北方地區所需要的人數也是人口僅有百萬的蒙古族所不能負擔的,畢竟為了保持軍事優勢他必須長期保有一支常備軍隊。而且還要在草原地區保持軍事存在。《燼餘錄》清朝光緒年間才出版。徐大焯曾在《燼餘錄》中說到,元時江南二十家為一甲,以蒙古人當甲長,威福自作。人們在研究元代的社會矛盾時,多喜歡引用這一條記載。如果說,某時某地曾發生過此種現象,那可能是正確的。但若說有元一代廣大的南方地區都是如此,就根本不是曆史事實了。茲舉南京、鎮江兩巨鎮為例,集慶路民戶凡二十二萬五千四百二十四,其中蒙古戶隻有十四戶,溧水、溧陽兩縣根本沒有蒙古人;鎮江路十萬六十五戶,蒙古二十九戶,錄事司二十三戶,丹徒一戶,丹陽三戶,金壇二戶。集慶。鎮江地當衝要,蒙古人尚且如此之少,可見在其他地方,更不會有那麼麼多蒙古人去充當甲長。據台灣著名蒙元史專家蕭啟慶先生考證,元代人口約為一億兩千萬,而入居中原之蒙古族人至多不過三十餘萬,假設這一億兩千萬總人口之中有一億為漢人,則漢蒙人口比例為3333333:1,此等懸殊之人口比例,如何行得第一夜權?再者,元代入居中原之蒙古族,大多為世襲軍戶或官員。除官員外,軍戶均按軍隊編製集中安家,主要集中於大都、河南、雲南等地。此外,根據姚大力先生考證,元代蒙古族人口分布狀況越往南越少,鎮江府蒙古人不過數十戶,更南邊的廣州則隻有數戶蒙古人。此種人口分布,如何行得“保甲製”?更毋論第一夜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