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具有多方麵的文化素養和革新精神,在書法藝術中也體現出來,並且取得卓越的成就,自成一大家。
蘇東坡敢於創新。唐人尚法,他卻認為執筆無法,書法乃無法之法。他斜執筆,用側鋒,曾遭人譏議,卻筆挾偉力豪氣。他置“書貴瘦硬方通神”的訓則於不顧,用既肥又扁的字形,吐露瀟灑風神。他在書法作品中抒發他的才情學識,把對人生哲理的感悟、個性情緒的觸發,都在作品的筆畫中表現出來。
蘇東坡雖然天分很高,但他之所以能夠自成體勢,自辟門戶,自樹一幟,也在於他能夠在長期的探索中,總結前人的經驗,然後在前人的基礎上創新,終於突破前人,自成一家。
對於蘇東坡的書學淵源,黃庭堅有過論述:“東坡道人少日學蘭亭(指王羲之),故其書姿媚似徐季海(徐浩),至酒酣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勁似柳誠懸(柳公權)。中歲喜學顏魯公(顏真卿)、楊風子(楊凝式)書,其合處不減李北海(李邕)。至於筆圓而韻勝,挾以文章妙天下、忠義貫日月之氣,本朝善書,自當推為第一。”黃庭堅又說:“東坡少時規摹徐會稽(徐浩),筆圜而姿媚有餘;中年喜臨寫顏尚書(顏真卿),真行造次為之,便欲窮本;晚乃喜學李北海,其豪勁多似之。”
這兩段話,基本上概括出蘇東坡從早年到中年直到晚年的書法變化及其特點,也可以看出蘇東坡的書法淵源以及他的書法繼承關係。
蘇東坡的書法首先繼承晉人。蘇東坡之子蘇過也曾說過:“吾先君子,少喜二王書。”從蘇東坡早歲作品,比如《治平帖》的姿態秀媚、風流韻勝,即可見一斑。蘇書行草的豐秀、瀟散,深受王羲之、王獻之的影響,尤其是二王尺牘書藝的風格,同樣在蘇東坡的尺牘中體現出來。蘇東坡從晉人處求門徑,別有會心,自有見地。他在《書所作字後》曾說:“獻之少時學書,逸少從後取其筆而不可,知其長大必能名世,仆以為不然。知書不在於筆牢,浩然聽筆之所至,而不失其法度,乃為得之。”他認為執筆無定法,關鍵能使筆鋒流轉而將書家的氣息宣泄出來,在晉人為韻,在自己則寫意。根據這個原則,他作書取斜執管、虛而寬之法,自開門徑,終得晉代書家的審美精髓:一切自由活潑,力去斧鑿雕飾。
南朝齊的王僧虔對於蘇東坡也頗有影響。王僧虔是王羲之的四世族孫,官至尚書令,工真、行書,對於書法理論也很有研究,著有《書賦》《論書》《筆意讚》等。他的行書精致豐贍,而且神高氣全,有一種風流氣骨。蘇東坡之學王僧虔,明王徲登在《治平帖》跋語中即已提到:“蘇文忠書法出自王僧虔,仰希江郢小郡帖,誰謂不由晉轍哉!此書之跡全類僧虔。”